魏風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長安市井多惡少,喜歡刺青,一人名叫張斡,左右胳膊所刺的字樣確實酷。
蜀小將韋少卿,韋表微堂兄也,少不喜書,嗜好札青。其季父嘗令解衣視之,胸上刺一樹,樹杪集鳥數十,其下懸鏡,鏡鼻系索,有人止側牽之。叔不解,問焉。少卿笑曰:“叔不曾讀張燕公詩否?挽鏡寒鴉集耳。”
成都小將韋少卿,不愛讀書愛刺青,胸前刺一棵大樹,枝上落着數十隻鳥;樹上垂下一面鏡子,鏡鼻上繫有一根繩子,其繩引至一側爲人所牽。人問其意,答:沒讀過玄宗時宰相、燕國公張說的詩麼?其中一句叫“挽鏡寒鴉集”!宰相張若天上有知,當感動得再死一次了。
崔承寵,少從軍,善驢鞠,豆脫杖捷如膠焉,後爲黔南觀察使。少,遍身刺一蛇,始自右手,口張臂食兩指,繞腕匝頸,齟齬在腹,拖股而尾及骭焉,對賓侶常衣覆其手,然酒酣輒袒而努臂戟手,捉優伶輩曰:“蛇咬爾。”優伶等即大叫毀而爲痛狀,以此爲戲樂。
崔承寵官至黔南觀察使,少年時曾在身上刺蟒蛇,蛇頭在右手,經胳膊,在脖子上纏了一圈,往下盤桓於小腹,再向下直至小腿方止。平時會見賓客,往往用衣袖將手上的刺青蓋住,但喝醉後就顧不了那麼多了,常舉手伸腕,抓住表演節目的優伶取樂:“讓我身上的蟒蛇咬你,信不信?”做到黔南觀察使官已是不小了,但身上仍保持刺青,可見唐時這一時尚多麼流行。
賊趙武建,札一百六處,番印盤鵲等,左右膊刺言:“野鴨灘頭宿,朝朝被鶻梢。忽驚飛入水,留命到今朝。”又高陵縣捉得鏤身者宋元素,刺七十一處,左臂曰:“昔日已前家未貧,苦將錢物結交親。如今失路尋知己,行盡關山無一人。”右臂上刺葫蘆,上出人首,如傀儡戲郭公者。縣吏不解,問之,言葫蘆精也。
奇異的是,二盜賊於臂膀所刺之詩,都被收入《全唐詩》。
李夷簡,元和末在蜀。蜀市人趙高好鬥,嘗入獄,滿背鏤毗沙門天王,吏欲杖背,見之輒止,恃此轉爲坊市患害。左右言於李,李大怒,擒就廳前,索新造筋棒,頭徑三寸,叱杖子打天王,盡則已,數三十餘不絕。經旬日,袒衣而歷門叫呼,乞修理功德錢。
成都無賴趙高性好鬥,曾入獄,因其後背刺有佛教毗沙門天王的畫像,官吏不敢杖打其背。這倒不失爲一種躲避杖刑法。不過最後還是挨棍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