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風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古代文人成名何其難!在沒現代傳媒的情況下,靠着毛筆在紙上寫詩文的他們,通過口口相傳,仍能“名播海內”,可見優秀到什麼地步。李白就是這樣的人物。當然,杜甫也是。但在生前,跟李白比,他的名氣差多了。
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相遇於東都洛陽。
後來人們對此有至高的評價,認爲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最令人心跳的相遇。一個被稱爲詩仙,一個馬上稱爲詩聖,一仙一聖的碰撞,太激動人心了。於是就說,李白和杜甫惺惺相惜,從此結下深厚的友誼。
真的是這樣嗎?
年歲小的杜甫對李白的無限景仰是真的,他一生中寫了很多詩獻給李白,比如《飲中八仙歌》《贈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等。
李白呢?
似心不在焉,寫給杜甫的詩寥寥可數:《戲贈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戲贈杜甫》中還把杜甫輕嘲一番:“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爲從前作詩苦。”
不過,《酉陽雜俎》獨家披露了李白寫給杜甫的第四首詩:
李白名播海內,玄宗於便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上不覺亡萬乘之尊,因命納屨,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爲脫之。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白前後三擬詞選,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賦》《別賦》。及祿山反,制《胡無人》,言:“太白入月敵可摧。”及祿山死,太白蝕月。衆言李白唯戲杜考功“飯顆山頭”之句,成式偶見李白祠亭上《宴別杜考功》詩,今錄首尾曰:“我覺秋興逸,誰言秋興悲?山將落日去,水共晴空宜。”“煙歸碧海夕,雁度青天時。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故事有兩個看點:一是放曠不羈的李白叫高力士爲他脫靴子;二是李白與杜甫的關係問題。關於高力士爲李白脫靴子這件軼聞,只見於《酉陽雜俎》,後被人廣泛引用。但最令人關心的還是李杜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