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於是,島村想起要到縐紗產地去看看。這個行動固然也含有爲自己找個機會離開溫泉浴場的意思。
但是,河流下游有好幾個小鎮,島村不曉得到哪個鎮上去纔好。他又不是想去看正在發展成紡織工業區的大鎮,因此索性在一個冷落的小站上下了車。走了一會兒,就到了一條像是古代驛站集中的市街上。
家家戶戶的房檐直伸出去,支撐着它一端的柱子並排立在街道上。好像江戶城裏叫“店下”的廊檐,在這雪國舊時把它叫“雁木”。積雪太厚時,這廊檐就成爲往來的通道。通道一側,房屋整齊,廊檐也就連接下去。
房檐緊接房檐,屋頂上的雪除了弄到馬路當中以外,別無他處可以棄置了。實際上是將雪從大屋頂上高高拋起來扔到馬路正中的雪堤上。要到馬路對過,就得挖通雪堤,修成一條條隧道。這些地方管它叫做“鑽胎內涵洞”。
同樣是在雪國,但駒子所在的溫泉鄉,房檐並不相連。島村到了這個鎮子,才頭一回看到這種“雁木”。好奇心促使他走過去看了看,只見破舊的房檐下十分昏暗。傾斜的柱腳已經腐朽。令人覺得彷彿是在窺視世世代代被埋沒在雪裏的憂鬱的人家一樣。
在雪裏把精力傾注在手工活上的紡織女工,她們的生活可不像織出來的縐紗那樣爽快。這個鎮子自然而然地給人一個相當古老的印象。在記載縐紗的古書裏,也引用了唐代秦韜玉[秦韜玉,唐詩人。詩以七律見長,《貧女詩》較有名]的詩。但據說紡織商之所以不願僱傭紡織女工,是因爲織一匹縐紗相當費工,在經濟上划不來。
這樣嘔心瀝血的無名工人,早已長逝。他們只留下了這種別緻的縐紗。夏天穿上有一種涼爽的感覺,成了島村他們奢華的衣着。這事並不稀奇,但島村卻突然覺得奇怪。難道凡是充滿誠摯愛情的行動,遲早都會鞭撻人的嗎?島村從“雁木”底下,走到了馬路上。
筆直的長長的市街,很像當年旅館區的街道。這大概是從溫泉鄉直通過來的一條舊街吧。木板葺的屋頂上的橫木條和鋪石,同溫泉鄉也沒有什麼不同。
房檐的柱子投下了淡淡的影子,不知不覺地已近黃昏。沒有什麼可觀賞的,於是島村又乘火車來到了另一個鎮子。那裏也和先前那個鎮子不相上下。島村在那裏也只是悠然漫步,然後喫了一碗麪條,暖和暖和身子而已。
麪食店在河岸上。這條河大概也是從溫泉浴場流過來的。可以看到尼姑三三兩兩地先後走過橋去。她們穿着草鞋,其中有的揹着圓頂草帽,像是化緣回來的樣子,給人一種小鳥急於歸巢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