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現實生活裏,毛姆與拉里一樣,心底都有沉重的祕密。毛姆雖結婚生子,卻多年隱藏同性戀的身份。同性戀在當時的英國是可受公訴的罪行。一八九五年,毛姆二十一歲時,劇作家王爾德因同性戀受審,遭受極大屈辱。此事對毛姆有深遠影響,日後他善於處理不倫、醜聞、肉慾等違背道德的禁忌題材,其創作動機應出自內心深層的吶喊。
毛姆爲逃避英國社會與文化的壓抑,長年旅居國外,甚至定居於法國蔚藍海岸的小鎮。他對東方文化很感興趣,可能是因爲東方對身體與慾望的看法,有別於講求原罪的西方。
一九三八年,毛姆爲親身瞭解印度教的內涵,特地遠赴印度搜集資料,並前往金奈附近一處靜修院,拜見聖哲拉馬納·馬哈希。等待期間,毛姆突感身體不適,當場昏倒。馬哈希得知這個消息,前去探望,不發一語與毛姆對望半小時。聖哲最後說:“沉默也是一種對話。”毛姆深獲啓發。
拉里“漫長的旅程,起始於對邪惡的叩問”。他在亂世中尋求生命的意義,在遙遠的東方接受靜思的洗禮:“象神大師常說沉默也是種對話。”他懵懂求知期間,經歷男女荒唐事;悟道後,計劃返回美國,“回去過活”,可是,竟“從此無消無息”。拉里是否與作家一樣,內心深處都有掙脫不了的束縛、俗世眼中不可告人的“邪惡”?
有些疑問“可能原本就沒有答案”,這應是毛姆最後無法論斷拉里功過的緣故:“拉里的故事到此爲止,固然不盡完美,我也莫可奈何。”對讀者而言,也是如此。《刀鋒》結局沉默的餘音中,人性的枷鎖再現,無從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