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就要說到其中一個技術曲折了——歷史上,一方面曰本人不太懂“蒸餾冷凝”這套技術,他們連蒸餾酒出現都比中原和朝鮮更晚兩三百年。
另一方面,當時冷凝器主要是靠銅管打造的,因爲銅這種金屬兼顧了成本和導熱性快,酒精和水這些蒸汽碰到銅管就立刻散熱冷凝了。
可是用銅管去冷凝鉛汞蒸汽的話,就會有個嚴重問題——鉛汞是很容易和其他重金屬形成合金的,當初前一個反應步驟裏,它們纔剛剛跟金銀分離開來,轉眼又立刻高溫狀態下跟銅相遇,那銅的冷凝管也會很快被熔融合金化,從而堵住、報廢。
所以,要回收低沸點重金屬蒸汽,關鍵不在冷凝原理上,而是要找一種“既導熱快,但又不是金屬質地的,不會跟鉛汞熔融合二爲一變成合金,最後還得足夠緻密,防止汞蒸氣直接從疏鬆表面滲漏過去”的材料,來造這個冷凝器。
三者缺一不可,畢竟液態下水銀就能做到“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何況汞蒸汽呢。
好在,既然只是一個材料學問題,做實驗試錯就可以了嘛。這種事情,李素只要提供思路,科研不用他操心。
甚至都不用諸葛亮去操心,這事兒最後是諸葛亮指揮的工部一部分具體基層官員在辦。
之前幾年的大規模試錯實驗後,最後毫不意外地選擇了天然石墨來做冷凝管,着實把蒸餾/冷凝/合金分離領域的科技樹,點高了一大步。
既解決了眼下“更高效環保地灰吹法鍊金銀”,還讓冶金和蒸餾酒工業等產業長遠受益。
不過,儘管上了先進的金屬蒸汽回收技術,在劉備和隨行官員視察的時候,李素還是特地關照他們遠距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