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楊修取得的初步外交成果被彙報回中原的時候,已經是219年春夏之交的事兒了,畢竟離雒陽一萬五千裏呢。
而等楊修本人歸國、親自到雒陽向劉備彙報,更是已經220年初。
大漢國內,在這一年裏倒是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兒。劉備218年底才結束了爲期兩年的巡幸回到雒陽,219年全年都很消停,沒有再出過門。除了日常政務外,主要就是推進了李素在出巡階段時建議的幣制改革。
到220年初,對幣制改革和黃金管制的反抗,基本上都壓下去了,剩下的都是循序漸進的體力活,需要漫長的時間讓大漢子民都習慣接受朝廷的黃金調控、民間只自由匯兌白銀和銅錢。
扶桑石見銀山出產的白銀,也在以每年二十多噸的速度和規模,往中原輸入,再加上佐渡金山也有每年幾噸的伴生銀,全加起來大約一年三十噸吧。
摺合漢制每年一百多萬兩,價值十幾億銅錢。
而漢朝原本在沒有發現海外銅礦時,桓靈時銅錢的總存世量也就在兩三百億錢的規模。
劉備執政那幾十年裏,升級了一些科技、把原本不易開採的國內銅礦也加大了開採力度,每年倒是少則有幾億錢、多則十幾二十億錢的新鑄。
不過那種鑄幣也並未造成貨幣供應增加、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因爲同期的生產力發展速度、物資的豐富速度,絕對是超過鑄幣供給增速的。甚至那些年劉備還要靠發行戰爭國債等手段、用事實上增發信用貨幣的方式,來緩解錢荒。
如今那麼多年治理下來,大漢市面上的存世銅錢已經超過五百億錢,相當於是這個國家的“M1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