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對於朱一貴,原本朱怡成就沒想把他怎麼樣,之所以把他召至南京主要是看看這個人,另外福建初平,朱一貴在福建名氣太大,手下義軍人數不少,大明如想在福建長治久安,必須對福建上下進行治理,其中就包括對義軍的整編和遣散。
如果把朱一貴留在福建,做這些事必然很不方便,朱一貴不是陳五顯,陳五顯兵敗後投靠朱怡成,雖然他在福建的名氣也不小,但陳五顯已無自己嫡系,把陳五顯在福建亮出來取的是他的名而不是他的勢。但朱一貴就不一樣了,這人年輕,名氣大,手下還有數十萬義軍,這些義軍結構又是魚龍混雜,如果朱一貴呆在福建的話朱怡成很不好下手,一旦鬧出點事,那麼剛剛收復的福建就得再起波瀾。
考慮到這些,朱怡成找了個藉口就把朱一貴召至南京,同時也想看看此人是否可用。畢竟在後世朱一貴也算是留名的人,對於這樣一個人物朱怡成難免有些好奇。
至於所謂的交城榮順王朱美垸旁支後裔,這對朱怡成來講根本就算不了什麼,別說朱一貴這個旁支後裔根本就說不清楚,就算他是交城榮順王的直系後裔又如何?區區一個百數年前就被除了國的郡王后裔還能翻出什麼事來麼?可別忘記他朱怡成纔是正統皇族,洪武至今,朱家繁枝葉茂,後人數不勝數,民間有姓朱的能和皇家攀上幾分親的多了去了,哪裏缺朱一貴這麼個人?
沒想到朱一貴這人倒是一個聰明人,不僅一眼就猜出了朱怡成的身份,而且還向朱怡成主動請罪,如此知趣倒是有些出乎意料。交談一二後,朱怡成順水推舟,索性借榮順王一事爲由,先狠狠敲打了一下朱一貴,隨後法外開恩,又讓他安排入總參謀部,令本以爲性命不保的朱一貴先是膽戰心驚,隨後又感恩戴德,輕輕易易地就把此事給了了。
安置朱一貴只是件小事,對於朱怡成來講他還有更大的國家大事要辦。在老曹老鋪的那頓鴨子喫的不錯,同時也親眼目睹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想法,尤其是那些食客們對於滿清和大明的比較,以及相互間對農商看法之辯,和曹小二口中所說的大明賦稅和反貪之事,朱怡成聽的是尤爲上心。回到宮中,朱怡成細細思慮幾日,特意招來鄔思道等人商議一番後決定推行三事。
第一件事,是四民之論。士農工商四民說,在中國已流傳千年,尤其是儒家學說自宋朝朱子後對於四民之說更甚。在民間,萬事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是衆所周知,而商人雖有錢,但地位低下,再加上明朝開國後又採取特殊的戶民制度,導致各階級矛盾加劇,尤其是軍戶、匠戶和商戶制度,到明中後期幾乎崩壞,這也是明中後期文人全面壓倒各層階級,擾亂朝政,同皇帝爭奪權利,甚至不顧天下安危以一己私利致使國家大壞的主要原因。
崇禎皇帝死前曾經感嘆過“朕非亡國之君,臣均亡國之臣”,還咬牙切齒咒罵滿朝官員皆是可殺之人。這雖然是有着崇禎性格上的弱點,剛愎自用又無擔當,做事只顧眼前利益而無大局所至,但他所說的幾句話多多少少也是有些道理的。
四民之論,導致階級對立,更形成了文人一家獨大的場面。這點,朱怡成心中是一清二楚。早在寧波時,朱怡成就刻意扶持軍中勢力和商人,以模糊四民之論,逐步提高軍人和商人的社會地位。在當時,因爲勢力不大,地盤還小,投靠朱怡成的文人也少,他這樣做倒也沒什麼阻力,可當拿下浙江和南京後,隨着大明正式重複,這天下看好朱怡成逐漸多了起來,尤其是科舉一開,本就擁有科舉優勢的文人逐漸開始佔了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