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才過了冬至,蘇州南水縣就已經開始爲上元佳節做起了準備,河道兩旁無論白天黑夜都有數不清的賣藝人,雜耍、幻術、泥塑攤、燈謎層出不窮。
虹橋邊也已經用竹子搭起了用來放燈的棚樓,上邊擺滿了鮮花素果與神仙布畫,在別地難得一見的精美錦帛在這兒僅僅是用來裝飾山棚的飾物之一而已。
如此繁華的南水縣還僅僅是蘇州轄下的一個小縣,由此可見江南豪富。
但這些消遣玩樂之事大部分時候跟竹枝巷的張家都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南水縣雖也算一處溫柔富貴鄉,但這裏依然生活着許多平民百姓。城南的幾條巷子就是專供這樣,只要勤懇勞作就還稱得上小有餘糧的市井人家的生活之處。
正是年節上,卯時剛到,天還沒一絲亮光,李氏就披了衣服起牀,用喜鵲登枝的梅花簪挽了個乾淨利落的圓髻,燃燈摸到廚房。
還沒進門就聽到咕嘟咕嘟的響動,李氏看着已經滾開的一鍋水笑着感嘆:“孫婆婆永遠時候都掐得這樣好。”
孫婆子就住在前院,緊挨着廚房,最近這個月主家當差起得早,她哪敢睡懶覺,每天卯時一到就起牀燒竈,因張家並不是刻薄人家,待久了也敢開兩句玩笑,便道:“相公不愛喫老婆子做的菜,已經辛苦娘子早起,我再躲懶算什麼?”
這確實是,孫婆子原是魯地人,因着前年魯地大旱家裏人淨餓死了,剩她一個便自賣自身流落至此。
在鄉里時,孫婆子燒的菜也是周圍數得上的,但貧苦人家出身,食材只有那幾樣,再講究又講究得到哪裏去,於是到了南水縣這手藝便不夠看了,且蘇州人大多口味清淡,不太習慣喫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