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隻青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虎豹數量不足的問題,不在於設計,而在於生產,以及工業佈局有大問題。在施佩爾當上生產部長前,他的前任是個混蛋。把整個德國的軍工搞得一團糟糕,當然,責任不能全怪他,這也和整個德國的國家生產體制問題有關,畢竟是資本主義的工廠——類似的情況美帝蘇毛都有。比如美帝方面,大量的優秀的76坦克炮堆在後方的倉庫裏生鏽,而前方的M4還在使用垃圾的短管75炮被虎豹痛打。而德國這邊,小鬍子早早地就要求把三號坦克的炮管加長,結果管軍工裝備充耳不聞,直到某次小鬍子視察坦克部隊後發現這一情況後大發雷霆,纔有所改變。而蘇聯這邊,著名的T34的生產裝備,當時受到KV研製者那邊的干擾,以及上層官僚主義的影響,差點就胎死腹中。
而英國牛牛方面,他們開發出了二戰最出色的液冷發動機——梅林,二戰最出色的反坦克炮,17磅炮。可是最出色的液冷戰鬥機和最出色的坦克的頭銜卻和他們無緣。這完全是科技樹和武器開發理念上出了嚴重的問題,也是很讓人無言的。
其實軍工生產,受制於各國利益羣體的私心,這樣烏龍的悲劇,美國,英國,甚至蘇聯都發生過,但問題是,英,美,蘇,他們的容錯能力比德國強。美蘇可以錯幾次而不致命,而德國畢竟國力資源有限,錯一次就變得相當地致命。
1941~1942年,這兩年德國坦克的產量,是低得嚇人——41年只四千不到,42年也僅僅是六千。德國不能在42年打敗毛子,最大的罪人就是這個天殺的生產部長。在他的指導下,每當前線取得了某場戰役的重大勝利之後,其生產線上的飛機坦克的產量就直線下降。更不要說德國動員太晚,沒有早早地實行三班倒和免休工作制了。蘇德戰場最關鍵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德國軍工生產部門更象是在度假而不是戰時生產。
等施佩爾上臺後,開始總動員時,盟軍針對德國的戰略轟炸開始了。即使是如此,在後方被炸成一片白地的1944年十月,德國坦克的產量,甚至達到了每月二千的高峰——幾乎不輸給同期T34的產量了。如果能早點完成總動員,虎豹的產量提升一倍並不是太難的事。
關於虎豹產量上不去的問題,討論後個人總結之後,認爲是以當時二戰時的生產技術,生產四十五噸以上的坦克,生產難度不小,並不是一般的坦克廠可以造的。而生產三十噸左右的坦克則對設備的要求要小得多。應當也是虎豹產量上不去的一個原因,因爲在德國內只有幾家專門的坦克廠可以生產。一般的小廠因爲設備跟不上難以生產。
此外還有一個極重要的因素,就是德國工業的佈局,有着嚴重的問題。其工業佈局,更類似於小手工作坊的集合,而不適合大規模地工業化生產。
在網上我看過幾張美蘇德三家的坦克工廠的照片,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坦克工廠都是幾十輛甚至上百輛坦克排在一起同時生產,上百輛坦克同時在流水線上生產的背景,看上去極爲壯觀。
而德國,諾大的一個坦克車間,往往只能看到一兩輛坦克孤零零地擺在哪兒,生產速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