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隻青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和歷史上在1937年才參加抗戰I16-5型不同的是,這個時代的I16-5型有一項改進措施就是“大膽”地仿照FW90的設計,將敞開式坐艙改成了封閉坐艙,此舉令該機的時速上升了十幾公里。唯一的問題是,由於蘇聯人在製造時“不夠精細”的“老毛病”,該機的座艙蓋鎖釦有大問題,經常無法從內部打開。所以在中國服役的這批I16,運到中國後,飛行員在接收飛機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地勤拆除鎖釦,將報廢的FW90戰機上的鎖釦換上——中方的這一改進措施很快也被援華的蘇聯飛行員有樣學樣地照搬了。
十二月八日的空戰結束後,紅軍開始將防空重點北移,大量的戰機轉場到蘇北、山東一線參予對日作戰。在此期間,滬杭兩地機空軍的維修部門是加班加點,拼命地維修空戰中受創戰機。通過維修和拆卸拼湊,到十二月十五日,兩地機庫裏損壞的戰機中已有百分六十恢復了戰鬥力。
此時日本人已經在山東建立起了多個野戰機場,隨着紅軍主力不斷地進入山東,登陸山東的日軍注意力全部被吸引了過來。
此次登陸山東,日本陸航是抱着一雪前恥的想法而來。過去的幾個月裏,爲了拉攏日本人出力賣命,英國人雖然開出了不少空頭支票,但“乾貨”還是有一些的。英國人以半賣半送的價格,“支援”了日本人一批720馬力的航空發動機用於現有的九二式戰機的改進。英國人不是不想供應日本人格鬥士戰鬥機,只是剛剛纔進入飛機生產總動員的英國,格鬥士戰鬥機的產量自己都供不應求。
1935年,對於各國空軍來說都是轉型期。而對於日本來說,同樣也是一個工業升級的轉型期。此時的日本,國產飛機的發動機生產全部都落後了,歷史上的日本也是在這個時期引進美國的發動機技術後,經過數年的苦功,才能幾年後完成戰鬥機的完全國產化。
抗日戰爭因爲林漢的出現而大大提前了,帶來的好處之一,就是日本根本就沒有準備好。日本1932年完全佔領東北後,爲了充分發揮這兒的產能,前後投資了超過二十億日元開發東北,到1937年七月時,東北已經成爲侵華日軍重要的軍工後勤基地,在抗戰中期時東北的產出甚至一度超越了其本土。
不過現在是1935年,倉促發動侵華戰爭的日本根本就還沒有準備好,他們在東北的投資正處於資本投入遠遠大於產出的尷尬境地。此外還有一點,林漢和漢娜將奉天銀行裏幾十噸的黃金轉走,也讓日本的建設資金縮水了很多。
如果再算上加賀號沉沒,赤城號被重創,鹿爾島的爆炸,1935年時的日本,其實已經比歷史上虛弱了不少,而戰鬥機的製造能力,更是虛弱。如果不是英國人送來大批發動機給其改進飛機,面對紅軍這邊“代差”的優勢,日本人除了進口飛機之外別無他法。現在日本國內正在開發中的九五式戰鬥機,在一票的單翼機面前,已經成了一款還沒有裝備就已經提前過時的飛機,而爲九五式戰鬥機準備的中島1式730馬力的發動機,其生產線目前正準備中,離大規模量產還要等上一個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