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隻青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十三噸級別的二號坦克是脫胎於七噸的一號坦克,生產技術難度要求比起二十噸級的坦克要低許多。而二戰時日本坦克的性能也就是那個鳥樣,最大重量達到十五噸的二號坦克,配上40毫米或45毫米的坦克炮,已足夠應付歷史上日本在二戰期間所有開發出來的新坦克。至於更好的二十噸級別甚至三十噸級別的坦克,無論是德國甚至是蘇聯,他們現在也纔剛剛完成二十噸級別的坦克開發工作,根本不可能輕易地將這些技術提供給現在中國,而現在的中國,暫時也消化不了這些技術。
工業化,不是有了設備工廠就叫工業化。人,合格的產業工人,大批合格的產業工人,這是比機器設備更重要的因素。剛剛從舊中國走出來的新中國,除了缺少的理要科技術人材外,同樣也缺少合格的產業工人,這個國家文盲比例實在太高了。那些聽從林漢的號召,從海外返回中國幫忙建設的華僑,往往一回國內就受到了各方面的重用。幸好現在的中國還大量收留着被漢娜流放出來的德共成員及其家屬,部分地解決了新中國建設中人才不足的缺陷,否則沒有足夠的人才打底,一五計劃要進行就更加地艱難。
坦克生產考慮到成本的因素和中國國情,其實林漢更願意直接引進蘇聯的坦克技術。但是斯大林不是赫魯曉夫那個凱子,在這方面他態度極爲含糊,好東西他根本就不想賣給中國。而對於派出人才幫助中國進行工業化建設,同樣也不是很熱心,總是推三阻四。斯大林這個大俄羅斯主義者,他不可能看不出一個工業化後的中國對蘇聯的潛在威脅,這個威脅甚至比德國還要大——因爲德國沒有四億五千萬人,沒有中國這麼大的戰略縱深。
一個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的轉型過程中,第一步是最艱難的。
如果可能,林漢是非常希望漢娜能夠把發動二戰的時間推遲到42年以後,有了五年的時間作爲緩衝期,到時候中國也算能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基本能夠解決坦克飛機等裝備的自產問題,而現在只有不到三年的時間,實在是太緊張了一些。而崛起的新中國,現在也只能拼命地在搶時間。當林漢和中國代表團的成員在德國到處考察的時候,國內也早就派出一批留學生留學德國和蘇聯,努力學習各種技術知識。
1937年中國代表的德國之行,看似引進了很多嚇人的技術,但實際上在今後的一兩年裏,受制於工人素質的原因,中國最多隻能做到自產輕型教練機,以及組裝坦克,小規模地生產小型汽車等。
坦克與飛機制造技術,其實只是賣給中國供其長期消化用的“噱頭”,因爲林漢的關係,漢娜在這方面向中國代表團收的錢甚至只是一個成本價,飛機和坦克的圖紙更是“白送”。
1937年中國代表團的德國之行,真正引進技術的重點,是水泥產業,鋼鐵產業,各類車牀機牀設備,蒸汽動力設備,發電機等這些最基礎的東西,不打好這些基礎,就妄想能大造飛機大造坦克,本身就是天大的笑話。(PS吐糟一下那些不知工業化爲何物民國小說,主角不用幾年的時間培養合格的產業工人,同時建立一條整條完整的工業產業鏈,就敢奢談在民國大造坦克飛機出口全世界,簡直就是在污辱讀者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