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隻青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坦克的開發設計,同樣也必須老老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一點一點地進行技術積累。德國坦克開發時,漢娜不是不想一步登天直接開發出三十噸級別的坦克,但是這根本不可能。技術的開發,最講究積累,不顧現實直接亂上三四十噸甚至五十噸的坦克,那會扯到蛋的。(PS一下,看到一堆穿二戰的小說,有些無知的作者,在一九三九年就給德國上四五十噸重的虎豹,先不說這個時代的德國有沒有這個技術,光是戰術運用上也是不可行的,虎豹糟糕的道路通過性在西線一樣是災難。)
現在的德國坦克軍工廠,正在爲大規模量產20噸級的3號坦克作準備,兩座全新的坦克廠也正在建造中。而漢娜則爲該型坦克取了一個名爲“小豹”的綽號,按計劃三號坦克將在1938年年初完成生產準備。
小豹坦克將是德國未來西線戰役的主力,1940年前,25噸重,75毫米/42倍炮,60毫米/60度正面裝甲的坦克,絕對是這個時代世界上最強的中型坦克。歷史上德國裝甲兵在西線戰場上被迫以劣勢的坦克對抗強勢對手一幕將不會重演。
中國方面雖然獲得了漢娜“大方”提供的坦克和飛機的圖紙,甚至還將獲得一條二號坦克的生產線。但由於舊中國留下的工業底子實在太薄,即使德國方面全套地向中國轉移圖紙和生產設備,甚至提供技術人員援助。但是中國要能完全自產坦克和飛機,依林漢的估計,沒有三五年去準備人才和消化技術,想要“速成”根本是不可能的。
飛機的問題在於發動機難產,其餘零件部分倒是問題不大。早期活塞式戰鬥機,製造難度遠比坦克要低,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核心的發動機生產。對於這個時代的中國來說,這也是一個大問題。
活塞式發動機有多難生產?以德國正在開發中的DB601發動機爲例,這款發動機其實是生產性非常好的一款發動機,號稱一個工人拿着扳手就可以將其組裝起來。但是每個零件的製造難度和工藝要求卻很高。
歷史上日本人曾經向德國購買了這款發動機的生產線和配套設備,甚至還派出工人在德國培訓了半年。然而就是這樣,日本人足足用了三年的時間,才勉強解決了DB601發動機的國產化問題。而國產化的DB601發動機,其性能和德國原產的相比,依然低了一個檔次。而原因,僅僅只是工人素質的原因,製造出來的零件存在各種肉眼無法辯別的公差,積累起來,導致性能不如德國產品。
合格的產業工人,良好的企業生產文化,這是一條任重道遠的大工程。
而坦克方面,要能完全自產一個型號的坦克,需要準備的各種配套項目設施就更多了,前期也只能走配件組裝的套路,而生產坦克零件的技工的培養同樣也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