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隻青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武器產能方面,歷史上德國軍工生產動員能力極糟糕,除了自己糟糕的組織動員能力外,礦產資源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不過,根據《列寧格勒協議》的要求,在開戰後的最初幾個月,蘇聯還是依照協議,供應了德國大量的礦產資源。而這個位面的德國,在戰前也已在國內完成了重要的戰略資源貯備和石油貯備,短期內軍工產能還是可以放開手腳進行總動員生產。
談起軍工產量,很多人總是不自覺拿德國坦克生產的問題套用到飛機身上,但其實這是個錯誤的看法。
二戰時一架戰鬥機的製造工時和消耗的原材料,遠低於一輛坦克。而二戰時的德國,從1939年到1945年,從來都不缺少飛機,他們缺少的僅僅只是飛行員而已。即使是在盟軍打到家門口的1945年,德國空軍面臨的問題也只是缺油,以及飛行員被“海量”的飛機“淹沒”的問題。飛機產能不足的問題,從來就沒有在德國空軍身上發生過。
而蘇聯方面所以如此“熱情”地派出飛行員參予西線的空戰,除了要加強所謂“蘇德”友好的聯繫外,另一個因素也是斯大林想盡早地讓蘇聯空軍參予到現代空戰中,以防閉門造車造成空軍發展的“脫節”。而漢娜所以接受蘇聯空軍的相助,除了可以藉此要求增大蘇聯對德國的礦物出口份額外,也是爲了向蘇聯“顯示”實力,讓蘇聯人看到蘇德間武器的“代差”後,至少在1941年前老實一點,別做小動作。
歷史上蘇聯紅軍要到1940年後,纔開始進入1000馬力時代,而要到1941年,開始裝備性能和德國戰鬥機接近米格3和雅克I戰鬥機。而在1941年前,他們的空軍都還在大量裝備落後的I16戰鬥機,這個位面的蘇聯紅軍也不例外。
歷史上的斯大林,雖然對擴張很熱心,但同時也是一個很小心的人。他對德國的態度,更多的是謹慎和防備。後世一直有一種說法是,歷史上斯大林在1944年前最大遺憾之一就是不能和希特勒一起瓜分世界,雙方反而打了一場兩敗俱傷的大戰。這個位面的德國比歷史上更強,雖然雙方現在成了“盟友”,又有中國朋友一旁勾通支持“蘇德友好”,但德國給蘇聯的壓力卻比歷史上更大。
爲了加深“蘇德”間的友好,經林漢遊說,中國同志的提意,斯大林也派出空軍加入西線的空戰,一方面藉此親自體驗德制戰機的性能,另一方面也有想通過雙方的“並肩”作戰,加深彼此間的“友誼”的念頭。
現在的蘇德間關係十分地微妙,其實雙方是麻桿打狼兩頭怕,兩邊心裏都很想長期保持着這種互不開戰的“和平”狀態,又都害怕對方撕破臉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