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核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因此,爲了彌補這一點,李恪便用從古聖殘魂處得到的網道製造技術,在亞空間中構建起一段通往兩個地點的穩定隧道,隧道的兩端再與物質世界的通道入口連接,這便成爲了他的“星橋”系統。
亞空間裏架橋可比在物質宇宙中架一道橫亙數萬光年的蟲洞要簡單多了,至少對李恪來說就是如此!
畢竟,亞空間中時空曖昧,數萬光年與一步之遙,在亞空間中並無本質區別。
網道技術的關鍵,並不在於能量的多寡,也不在於距離的遠近,而是在於對空間概念的準確錨定,以及在混亂的亞空間中構築起足夠穩固、不會被亞空間所侵蝕影響的穩定空間。
而李恪正好在這兩方面都達到了標準,造一個連半成品都算不上的縮水版網道,自然不是什麼太過困難的事情。
花了五年時間,他便完成了第一段“星橋”的鋪設,在致遠星與涅槃星之間建立起了一條穩固的亞空間通道,而在太空軌道中的巨大環狀建築,則是負責控制星橋在物質世界出入口的“星門”。
通過這樣的“星橋”與“星門”,人類文明的艦隊來往兩個星系之間變得十分簡單,航程也縮短到了短短几天時間。
這使得人類文明無論是向涅槃星輸送援助物資,又或者是派出科研考古人員,乃至是派出軍隊佈防,都變得十分方便。
在體驗過這種高效、快速的星際交通方式後,人類聯邦的高層一下子就覺得過去曾經引以爲豪的超光速曲率技術不香了。
超光速曲率航行雖然靈活便捷,理論上能夠隨意飛到宇宙中的任何一個地方,不比星橋系統只能在兩個星門之間移動,但它的速度還是太慢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