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英雄(四) (第1/4頁)
百里冰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與文景之治時期相反,北魏之前中原大地經歷了中華民族最大的亡族滅種危機——五胡亂華。北方士族如喪家之犬一般逃到了南方,國破家亡也不忘風雅,將逃跑行爲美化爲‘衣冠南渡’。”
“亡國滅種危機前,這羣掌握着國家大部分資源的統治階級不思進取,不似報國,南渡後依舊是紙醉金迷。不管逃到哪裏,統治階級依舊是高高在上,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貴族,甚至普通的美酒佳餚已經無法滿足他們,越來越多的‘貴人’開始沉溺於毒/品。”
古人甚至是魏晉之人對毒/品之說都不太理解,只有魏晉及之後的少數聰明人猜測毒/品所指爲五石散,但也不肯定。
“可中原百姓呢?沒有車馬沒有船隻還要拖家帶口的百姓,追不上這羣逃跑的統治階級,更逃不過胡人的快馬。食不果腹,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竟還不算是百姓最悲慘的遭遇。比這更慘的是他們竟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了,他們不是人,而是蠻夷桌上的‘兩腳羊’。”
如嬴政、劉恆、劉徹等前代君王聽到這裏皆是怒火中燒,他們或許並非人人都能做到真正愛民如子,但百姓於他們而言是自己的所有物。百姓的悽慘未必能夠讓他們感同身受,但後世子孫的無能卻能激怒他們。
“‘兩腳羊’就是說人與羊一樣是食物,盤中餐又怎麼能被稱爲人呢?在這場浩劫中,中原百姓幾乎被屠戮殆盡,十室九空。五胡亂華後,中原也是常年戰亂,人口持續銳減。在這個時期,花木蘭的病弱老父被徵兵是比較符合現實情況的。”
“最重要的是原文有云;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漢朝皇帝沒有稱可汗的習慣,而漢家皇帝如楊堅的‘聖人可汗’,李世民的‘天可汗’都在南北朝民族融合後,且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大多數時候可汗是少數民族首領的專用稱呼,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政權,更符合詩中所寫可汗。”
“最後便是《木蘭詩》出現在北朝,古代信息傳遞困難,不像現代人能夠能夠迅捷地檢索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記錄。自古文章憎命達,詩人不幸詩家幸。處於南北朝這個不太平的世道,作者就地取材的可能性遠高於取材於數百年前的漢文帝時期。”
有那精明之人立即注意到迅速檢索上千五千年的歷史記錄這句話。在封建王朝,這些東西可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的。不說古代的識字率,即便是識字也未必有機會接觸這些東西。
主播背後的二十四史,證明了她可以得到史書,但主播身份不明,且既然可以成爲直播者,或許有些特殊來歷。主播能看不證明主播所在的時代,人人都能得到這些東西。可聽主播之意,在她的時代,似乎人人都可以輕鬆獲取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