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儒皮法骨 (第2/4頁)
百里冰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當然了這話是陰陽隋煬帝、明英宗這類敗家子皇帝的,不包括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這類布衣天子,以及像始皇帝、唐太宗、景泰帝這些或自己打天下。或做大做強。或挽大廈之將傾的君王。”
“不管是漢宣帝的總結還是後世之人在封建王朝的治國之道上的總結,都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就是治國不能專任儒術。然先代明君們留下的寶貴經驗,後世君主大多沒有足夠的重視,像宋代就是專任儒術,過於側重文治,重文輕武導致瘸腿亡國的典型案例。”
“再說漢宣帝早年多用循吏,但後期與漢武帝一樣也偏愛酷吏。宣帝的太子劉奭‘柔仁好儒’覺得宣帝用法太重,跑去和他爹劉詢提意見了,說爸爸你應該重用儒生。這是不是似曾相識?當然了只是相似,卻不相同。”
“衛太子劉據也覺得漢武后期朝廷用法過重,但兩者又有些區別。衛太子不認同酷吏,覺得酷吏用刑過嚴,但他並沒有跑去和漢武帝說什麼皇帝這麼幹不行,應該怎樣怎樣,也沒覺得朝廷要專任儒生。”
“說皇帝執政問題和覺得刑罰太重這完全是兩種概念,如果劉據也和劉奭一樣對皇父指手畫腳,以漢武帝晚年的脾性,太子可能就不用江充等人來構陷了。且漢武帝雖然該怎麼幹還是怎麼幹,但對兒子的想法是讚許,也允許兒子和他不一樣幹。”
“不同於衛太子覺得壞事都是酷吏乾的,我爹是明君,然後漢武帝覺得我兒子說的都對,雖然不明白爲什麼這樣的父子最後竟然是悲劇收場了。面對太子劉奭的指手畫腳,漢宣帝是很生氣的,並且說了一番對於儲君而言可以說是非常嚴重的話。”
“對於太子的指責,漢宣帝的回答是‘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注1】’就是說俗儒不能洞察世事變化,喜好厚古薄今,擔不起治理國家的重任,萬不能專任儒術。”
“漢宣帝對專用儒術的弊端,是一陣見血啊。前面我強調過國與國的交往應首重利益,凡事應以維護本國利益爲要。內政需要德政,但其實也是需要利益的。如果朝廷的官員只曉得之乎者也聖人之言,不懂經濟民生,那國家就無法長久。”
“儒家過於看重所謂德教,但這德教又常浮於表層。莫說治國不能專用儒術,縱觀歷史,流芳百世的名臣,即便讀四書五經出世,又有哪個會所學僅限於儒。傳世名臣基本在儒術外也會精通經濟、民生、律法等,甚至更偏門的學識。比如唐代明相狄仁傑、宋代名臣包拯等,又如被譽爲法醫之祖的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