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變的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但是按吳畏的估計,這和國防軍的紀律沒什麼直接關係。就算段祺瑞在印度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印度人民反抗壓迫的渴望也大不哪裏去。畢竟在這方面,吳畏還真不覺得自己手下的將領們能比英國人幹得更出色。印度人民在大不列顛的統治下見過世面,就算刮地三尺也只是程度的區別而已。既然從前可以堅持不抵抗,現在當然也可以繼續忍耐。
但是顯然段祺瑞本人不覺得有這個可能,他對於自己在印度次大陸解民於倒懸很有成就感,所以對於吳畏關於就食於地方的暗示一直裝聾作啞,和國內伸手要物資到是來得勤快。
相比之下,已經就任中南半島作戰集羣總指揮的郭凱森就表現得要好得多。
他充分發揚了從吳畏那裏學來的一不怕死、二不要臉的精神,在中南半島颳得天高三尺,不但解決了自己手下部隊的物資供給問題,還額外養了五十萬的僞軍,繳獲的英法武器不夠,就上冷兵器,反正戰損再高也不心痛。
現在基本上在中南半島的國防軍已經不怎麼親自參與作戰了,清剿地方武裝的活,僞軍就包打了。
吳畏對中南半島那塊窮地方從來也沒指望過能刮出什麼油水來,倒是對在印度發財寄望甚深。沒想到現在段祺瑞一直在向中央財政伸手,倒是郭凱森不但自己解決了溫飽問題,還能源源不斷地反哺國內。倒也很好的詮釋了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這兩者之前的辯證關係。
所以現在吳畏準備開展下一步計劃之前,更換一個印度遠征軍總司令是件很有必要的事。如果按現在段祺瑞的打法,國防軍打到中東後,國家財政就要破產了,我也可不想讓秋衛卿來找自己拼命。
而且就算秋衛卿咬牙認了,吳畏在國內實行軍事管制,瘋狂壓榨國民,是爲了用最快速度增強國家實力,可不是要去幫助印度人民解決溫飽問題,翻身作主人。
吳畏從來不相信什麼普世的說法,他很認同當年歐美的一些說法——世界資源就那麼多,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了,發達國家人民的好日子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