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毫無疑問《悼歌》這支交響樂是出色並且震撼人心的,但我認爲它不適宜再進行公開演奏。
音樂凌駕於語言之上,它是關於死亡的旋律,甚至我認爲作曲人在教唆死亡。
他彷彿親歷這個過程,用音符表現出了對死亡的超脫,我現在對喬的精神狀態有所懷疑和擔憂。
……
對音樂敏感的人更容易受到這支交響曲的感染,後果會怎樣值得我們思考。我想交流會上,馬爾茲先生對《悼歌》沒有作出評價,也是因爲這一點。
再看社交媒體上觀衆們的發言,‘不再畏懼死亡’‘不再害怕’,天吶,我似乎看到了一批神經纖細敏感的人會做出怎樣不理智的行爲。
……”
這是一位很有名的樂評人發表的評論,一經發出就引來了衆多媒體的關注。
《姑蘇月夜》讓這位東方少年在社交媒體上紅極一時,《悼歌》一出,有關於他的討論更加熱烈。
不少人贊同這位樂評人的觀點,認爲這首交響曲擁有着觸動人心的力量,彷彿死神的引誘低語,應當予以封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