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儒不是儒生。所指的是具有魯國傳承色彩的飽學之士。魯國在春秋時期一直是周王室的“史官國家”來負責記錄歷史,後被齊國所滅。大儒在一統之後依然是史官一類的角色,不過負責的大多是祭天、祭拜、犒軍、勞軍等等的祭奠儀式,總之是變得有那麼點四不像。
沒有相應的禮儀師是個硬傷,整個歡迎場面就顯得有些不符合古風的色彩了。
列陣的四萬士卒齊唱《國風?秦風?小戎》完畢就靜了下來。站在將臺之上的呂哲再次示意號角手和鼓手準備,若是聽得懂的人在場,那分明是一首大鼓之音的《戰鼓》。(ps:探索見龍卸甲的配樂《戰鼓》,酷狗音樂和土豆皆有。另外建議聽聽那首《見龍卸甲原聲音樂之鳳鳴山》對於榮譽來說這纔是音樂,當下的那些流行樂都是噪音)
有節奏的戰鼓聲奏響時,初次聽到這種音樂的所有人都是愣了一下,隨着戰鼓和號角的齊奏變得浩瀚和急促時,他們情不自禁地瞪大眼睛看向將臺,那裏有五十個鼓手扭動着滿是汗水的手臂敲擊戰鼓,將近百名號手排成直列的一排雙手抬着號角。
這種從未聽過的音樂實在是太帶勁了,使人不由自主地繃緊了身軀的肌肉,血液隨着沉重戰鼓和綿長的號角而變得沸騰。
呂哲爲了今天可是足足折騰了好幾天才讓樂師將曲譜給弄了出來,然後又讓樂師去教導鼓手和號角手,排練了近一個月的“樂隊”總算在今天不負衆望當着近三十萬人的面奏出《戰鼓》的旋律。
加快行軍速度的兩支軍隊靠近三里路的時候,《戰鼓》的旋律正是到了最急促的時刻,四萬列隊等待的士卒已經情不自禁地敲擊兵器在迎合旋律,圍觀的黔首亦是被音樂鼓舞得忘情地吶喊起來。
“我喜歡這樣的場面。”呂哲看着陷入狂熱的軍民扭頭對激動得滿臉通紅的翼枷說。
“是的,郡主!”翼枷有興奮的理由,他可以想象得出來,大規模會戰時在軍陣中奏響這樣的音樂對本方的士氣該會有怎麼樣的鼓舞。
在將臺之下的燕彼,他在沉思:“有樂無詩怎麼行呢?應該找來博士寫詩,讓這個宏偉的樂聲成爲戰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