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季布麾下的部隊沒有輔兵,呂哲在開會時讓季布的本部“逢山開路。遇水填橋”是一個失誤,後面爲了彌補這個失誤又給季布增派了五千的輔兵部隊。(好吧,其實是榮譽失誤了,現在趕緊圓過來。囧)
先鋒部隊所屬的五千輔兵帶的工具最多的是斧頭。他們將沿途地段的樹木砍伐掉,用工具拉到道路的旁邊。重複地跟隨着戰兵的腳步一路砍伐過去之餘,他們攜帶的牛車也裝載了一些砍伐下來的木材,不過大部分砍伐的樹木是留後方的袍澤去處理。會攜帶一部分經過處理的木材,要是路上遇到溪流,那時候他們就要架設橋樑給後方的部隊通過。
在季布的部隊出發後的第二天,呂哲率領一萬戰兵也踏上了出征的路途。
這兩支戰兵爲主的部隊只攜帶了五天的乾糧,輜重是交給後軍,也就是共尉率領的那兩萬五千輔兵。
只攜帶五天的乾糧怎麼夠呢?那麼有必要來詳解一下。
古時候的戰爭模式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任何時代的部隊……除非到了有運輸機的年代可以空運或者空投。不然任何一支軍隊都不可能從出發就永不停止地一直前進,冷兵器時代的軍隊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一般在行走三天後就會進行短暫的休整。這種休整是緩解疲勞,也是在等待補充糧草。
主戰部隊在任何時候都是一支軍隊的前鋒,中軍自然就是主將所在的軍隊。後軍除非要行使什麼計謀,不然從始至終就是一支押送輜重的部隊。在沒有空中力量之前,戰場是有分前後的,自然是前方危險後方安全。這種模式在華夏到了秦朝的一千多年的冷兵器作戰中幾乎沒有變動過,哪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也是這種模式。
如果一支戰兵部隊攜帶糧草,他們的行軍速度絕對快不起來,失去速度的部隊還能叫作先鋒嗎?直接叫四不象部隊算了。
季布所屬的五千輔兵其實他也不用費心去管理。那只是一支跟在戰兵後面打雜的部隊,做一些開路和搭橋的累活。
輜重部隊一直是老弱組成,他們一般幹一些戰兵不屑於做的事情,其中就包括不停歇地位前方的部隊緊急補充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