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曳菡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從電影院回家後想想覺得故事也沒什麼,但在電影院裏看的時候還是有種目不暇接的感覺的,因爲時時刻刻都在擔心面具殺手的突然出現,導演節奏安排的也非常緊湊,襲擊一起連着一起,特別是德魯和威廉的表演,太酷了!前者讓人在片頭就精神一震,後者是我堅持到最後一分鐘的動力!”
“德魯的客串,結尾的雙殺手真相和殺手精神病患者一樣的變態都給人留下很深印象。”
“威廉飾演的比利有一種黑暗陰鬱的美,神經質的表演方式有點神似約翰尼·德普,但要瘋狂的多。”
“墨綠眼眸攝人心魄!比利一出場就被秒殺!ps:只針對演員不針對角色。”
當看到無論是如羅傑·埃伯特這類專業影評人的影評,還是觀影過後回家上網在idb等網站論壇留言打分的影迷,都大頻率的提及威廉·布蘭德利這個名字的時候,很多好萊塢業內人士敏銳的察覺到自己之前似乎一直在忽略很重要的東西?
而在第二天《好萊塢報道》新刊登出的一篇街頭隨機採訪,則瞬間點亮了這些業內人士心中的小燈泡:
“爲什麼選擇看《驚聲尖叫》而不是《甜心先生》?”當記者隨機採訪到週末影院門口正在排隊買票的兩位上班族打扮的女士時,其中一名女士說:“湯姆·克魯斯是很帥,但年中《碟中諜》上映的時候我們已經連着看了兩遍,對他的臉蛋已經有點看膩了,演技聽說也沒什麼突破,威廉·布蘭德利也一樣帥啊,而且我朋友說他在影片裏超嚇人也超迷人的,聖誕節來電影院享受一下尖叫的快感似乎還挺有趣,爲什麼不呢?”
雖然這一篇街頭影院隨即調查採訪,只是以豆腐塊大小的版面出現在了《好萊塢報道》的本週票房調查之類的版面上,很小很不起眼,但是《好萊塢報道》畢竟是和《綜藝》並稱爲美國娛樂業兩大期刊的刊物,在好萊塢幾乎是人手一本,所以也有相當多的有心人注意到這篇新聞,雖然新聞又小又豆腐塊,但在這些人心中掀起的波浪卻是巨大的,嗅覺靈敏的人,立刻從這短短的文字裏捕捉到了更多的信息:
威廉·布蘭德利和湯姆·克魯斯的影迷圈子有部分是重合的?不,或者說,威廉·布蘭德利撬走了一部分原屬於湯姆·克魯斯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