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曳菡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想對每一個電影愛好者說,影評不是隻有影評人才可以寫,好的電影評論可以出自每一個普通影迷之手,或許我們無法在專業的電影雜誌上發表文章,但是我們有互聯網!我們有idb、爛番茄和其他電影評分網站!它們就是我們的《綜藝》、《帝國》、《洛杉磯時報》和《紐約客》!
最後,我想對每一個威廉·布蘭德利的粉絲說,請去電影院支持《遇見喬·布萊克》,越是有《娛樂週刊》之類的媒體貶低它醜化它,我們越要讓它出現在票房榜單的最上方,狠狠朝安德烈·艾奇遜們反擊過去!
行動起來,爲威廉做點什麼!
……
《遇見喬·布萊克》的首映結束後,在北美各大媒體中,輿論曾經出現過很奇怪的現象。
電影上映前,媒體對影片前景多持不看好的態度,甚至有報紙說:“從拍攝第一部電影《理智與情感》以來,威廉·布蘭德利就從未嘗過票房慘敗的滋味,每一部他主演、或者是有重要角色的電影,沒有一部是不賺錢的,而且總能取得比拍攝成本高出兩三倍,甚至是十倍於成本的票房,聽起來似乎威廉·布蘭德利有種能爲票房加成的魔力似的。但是即將上映的《遇見喬·布萊克》很有可能終結他的好運氣,九千萬美元的投資,票房起碼要達到兩億美元以上環球纔不會賠本,但依照電影拖沓的節奏和目前糟糕的口碑,兩億美元票房絕對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威廉·布蘭德利將要失去他的魔力了,從《遇見喬·布萊克》開始。”
首映過後,總是很具時效性的《紐約時報》和《洛杉磯時報》等大報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並未第一時間發聲,第一個刊登出影評的反倒是《娛樂週刊》的專業影評人安德烈·艾奇遜——之前環球在北美舉行的幾場試映會結束後,也是他對電影抨擊的最爲厲害,從導演到製片,從演員到編劇,在安德烈·艾奇遜的嘴裏電影似乎一無是處,他表現的比英國《帝國》的編輯更爲苛刻。
“剪輯成兩小時長的北美公映版比三小時長的歐洲版是強了一點,但仍然主題混亂,影片似乎什麼都想講,但又什麼都沒講清楚。威廉·布蘭德利頂着一張成熟英俊的臉蛋和死神的身份故作天真,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慈父形象不功不過,毫無亮點。”安德烈·艾奇遜一如既往的看哪裏都不爽,只是不知道他這樣做的原因是故意誇張製作噱頭,還是在惡意的針對威廉。
安德烈·艾奇遜只給《遇見喬·布萊克》打了六分的及格分,就他在自己專欄中所說,給了及格分還是因爲:“在電影院裏忍耐兩個小時總比三個小時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