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曳菡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洛杉磯時報》等媒體的影評在這時出爐,與上映前的惡評不斷不同的是,不少媒體在首映過後都轉變了風向,其中當屬《紐約客》評價最佳:“一部能讓人面帶微笑坐在電影院裏一百二十分鐘都不會想要提前退場,或許還要流下幾滴眼淚的動人電影,它講的並不是單純的愛情,還有親情與友情,細細品味之後,會對人生增添幾分新的感悟。”
《紐約客》的影評令很多人感到震驚,因爲僅僅只是在一個月之前,這份雜誌還曾毫不留情的批評《遇見喬·布萊克》是一部“令人感到失望的影片。”
《紐約客》對於同一部電影,做出的完全迥異的兩種影評,現在看來未免有點自打自臉的嫌疑,但這正是一份專業嚴肅的電影雜誌應有的態度——能夠及時修正自己之前錯誤的觀點,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媒體都如同《紐約客》這樣,寧願犧牲一時的名聲,也要愛惜長遠的羽毛和權威的地位的,《華盛頓郵報》也是一份全國發行的報紙,但他們就沒有足夠的勇氣在持續貶低一部電影長達一個月時間後,突然更正對它的評價。
《華盛頓郵報》最後給出的只是模棱兩可的報道:“從劇本上來說,電影沒有帶給觀衆多少驚喜,但是威廉·布蘭德利的死神善良又純真,充滿不諳世事的孩子氣,安東尼·霍普金斯則演繹出了一位成熟、睿智、寬容的慈父形象,兩位演員的合作更是碰撞出了無與倫比的火花。”
還有很多媒體做出了和《華盛頓郵報》一樣的選擇,這些含糊不清的點評讓影迷們非常困惑:《遇見喬·布萊克》到底是一部好電影還是一部爛片?是否值得去電影院觀看?
在這個時候,電影的首映週末票房出爐,一千九百間電影院一千六百萬美元的票房,成績不好不壞,或許放在普通中等投資的電影上算是不錯的成績了,但因爲《遇見喬·布萊克》的投資足有九千萬美元,這樣的首週末票房就顯得很尷尬了——好萊塢分賬體系非常特殊,製作公司能在首映周直接划走賬面90的票房,而後隨着上映週期變長,製作公司分成越來越低,院線方分成越變越高。也就是說,如果電影上映頭兩三週電影公司還無法收回成本的話(因爲只有這時製作公司才能拿到最高分賬百分比),那這部電影十有八/九是要賠錢的。
加上電影票房一般是呈現階梯式降低的,《遇見喬·布萊克》看起來似乎是註定要賠錢了。
《娛樂週刊》擺出一副早有預料的模樣,對電影開始了第二輪惡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