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曳菡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也是從這時起,關於《搏擊俱樂部》的討論出現了更多新鮮的、不用的甚至是客觀中立的聲音,《搏擊俱樂部》也越來越多的被人拿來和大師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電影《發條橙》相提並論——1971年上映的《發條橙》是電影史上最奇特的經典之一,探討了人類的自由意願等諸多哲學問題,爲了凸顯剝奪他人善惡自由選擇權利的政府科學機構比惡棍更惡這一主題,電影裏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與色/情鏡頭,影片前二十多分鐘甚至都在渲染男主角亞歷克斯作惡時的場面,使得當年電影上映時,很多人看了開頭就再也看不下去憤而離開,部分媒體稱這是電影界的毒瘤,政客們說電影在黑化政府歌頌無政府主義,女權主義者對影片深惡痛絕,家長們恐懼孩子會跟着影片學壞,在《發條橙》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同時,卻是影片在英國被禁上映將近三十年,直到今年春天斯坦利·庫布里克去世,纔開始有影片解禁的風聲傳出。
而現在《搏擊俱樂部》所遭受的待遇,就和當年的《發條橙》非常相似,媒體的評價南轅北轍,讚揚的如《紐約客》,稱電影是“對商業社會、對消費主義的一次有力抨擊”,貶低的像是《華盛頓郵報》直接控訴影片裏充滿“法西斯主義傾向”,稍微中立一點的就屬《紐約時報》的“《搏擊俱樂部》敢於批判現代社會的精神可嘉,但非常容易被人誤解爲無政府主義。”
不過大約是出於好奇和逆反心理,社會上對《搏擊俱樂部》的抨擊越厲害,在年輕人中間,電影倒是越來越流行了,特別是大學生和剛剛走入社會的上班族羣體,簡直一窩蜂的湧到了電影院中去,這也使得觀看這部電影的觀衆形成壁壘分明的兩派,一派抱着朝聖者般的心態,走出電影院後極度興奮,另一派則還沒散場就已經離開,說影片不知所謂。
現在的第四遍觀看,喬納森能明顯感覺出來電影的上座率又開始回溫了,這大概得益於電影在年輕人中間的迅速流行,而且不僅僅是在美國,在歐洲《搏擊俱樂部》同樣獲得了大批年輕人的追捧,其中因爲英國上映的版本比美國版本少了兩處較爲血腥的場景,還引起了英國衆多年輕影迷的抗議。
至於爲什麼《搏擊俱樂部》能在年輕人中迅速傳播,大概是因爲電影真的很酷?
雖然並沒有賽車追逐、槍彈射擊之類的驚險場面,但刺激場景卻並不比一般的動作大片少,尤其是影片中那些真實拍攝的搏擊場景,拳拳到肉的刺激、血漿噴濺的激烈,讓人在頭皮發麻忍不住尖叫出聲的同時,又感覺從內到外整個人都被震撼到了,就像是……就像是他們對這個漢堡加地鐵代表一種人、法國餐廳加超跑代表另一種人的社會的不滿被髮泄出來了!
而在搏擊俱樂部,沒有人有名字,也沒有任何人擁有金錢、地位、權利這些名字後面附加的東西,在俱樂部,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他們通過放棄物質生活,通過搏擊解放心靈,尋找自我——這也正是一部分年輕觀衆所擔心和渴望的,他們不願被禁錮在這個消費主義的商業社會中,他們害怕自己迷失在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裏,他們想要通過自己的雙手改變生活的現狀,甚至是改變世界。
《搏擊俱樂部》實在是一部太過特殊的電影了,無論是電影與衆不同的倒敘風格、導演tv似的拍攝技巧,還是十足震撼的影片結局,都給年輕觀衆帶去極大的刺激感,喬納森·貝茨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片尾結局的時候,嘴巴都忍不住張大了。
而現在,每再看一遍電影,喬納森都有新的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