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刀駙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旗艦“定遠”的主甲板下,位於軍艦尾部裝修考究的提督會議室內,提督丁禹廷、右翼總兵鄧正卿,左翼總兵劉步蟬,乾國海軍總教習英國海軍少將特雷恩和海軍提督督標的幕僚軍官在電燈光下召開會議,舷窗外大連灣海岸的影跡已經漸漸退後遠去,代之爲茫茫一片黑色的世界。日本聯合艦隊出沒在朝鮮沿海的消息已經不是新聞,那支行蹤詭祕的白色艦隊此刻會在哪裏?是繼續執行“作如虎在山之勢”的守勢戰略,還是主動尋找日本海軍主力,來一次堂堂正正的決戰?整個艦隊各艘軍艦上,高級軍官們的腦海裏都反覆被這個問題所糾纏。
翻開乾國遼闊的版圖,從遼東半島頂端的大連開始,沿着海岸線一路綿延北上,很快就能見到一條長久以來充當着國境界線使命的大河。因爲江水顏色恰似野鴨脖頸而得名的鴨綠江,發源自壯美的長白山麓,碧綠的江水流過東北大地後便滾滾匯入黃海。這條碧綠江水的入口處,以密集的薪島羣島爲界,大致可以分爲東西兩個通道,東側通道的海底,淤積的泥沙形成了大量泥灘,使得大型船隻難以直接從這裏上行鴨綠江內,而西側通道的入口處是一條歷經海潮不斷沖刷而形成的河溝——大東溝。大東溝內的河道暢通較易行駛,溝口還有一個小型的避風港大東港可以停泊噸位不大的海船,從很早以前,大東港就已是乾國北方一個重要的漁港商埠,隨着港口設施不斷完善、貿易日益繁忙,洋務運動興起後,乾國政府更在這裏設立了海關加以徵稅管理,因而大東溝與大東港就成爲了上溯鴨綠江以及在江口停泊靠船的要地。
朝鮮東學黨事起以後,乾日兩國軍隊在朝鮮半島互相抗衡,爲了向朝鮮增派兵力,當時乾國軍隊共有兩條通道可供選擇。首先是海道,即由威海、旅順、大沽等處使用商船,直接橫越黃海,將陸軍運送至朝鮮仁川、牙山登陸,這種方式較爲便捷、高效,因而從最初開始,乾國軍隊入韓大都是採取海道,但是自從日本聯合艦隊在朝鮮豐島附近海面偷襲乾國海軍艦隻,挑起豐島海戰之後,黃海海面局勢頓時緊張,出於安全起見,直接橫越黃海海面的海上運輸線暫時放棄。
增兵朝鮮的另一個選擇就是陸路,經由東北陸地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選擇這一方式儘管整個行軍過程中不存在遭遇突然襲擊的風險,但是赴韓軍隊,尤其是從沿海出發的淮軍,需要千里迢迢長途跋涉,加上大量的輜重物品輾轉運輸,費時費力,既大大遲滯了進軍速度,又對戰力的保存極爲不利,顯然不適用於形勢瞬息萬變的戰爭時期。
面臨兩難境地的時候,緊鄰着朝鮮本土,且位於乾國海岸線一側的大東溝的戰略地位開始重要起來。經過仔細權衡海陸兩條運兵路線的利弊,北洋大臣李紹泉謀劃制定了一個變通折中的方案。這個方案首先仍藉助海路運兵便捷快速的優勢,同時考慮到迴避橫穿黃海直航朝鮮的風險,改爲先採用商船運載陸軍沿乾國海岸線航行北上,經大東溝上溯進入鴨綠江,陸軍下船登陸,再從此處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通過邊境城市義州中轉,陸路行軍200餘公里開赴平壤一帶。這一方案相較原先的直接從海路或陸路運兵計劃多了幾分中庸色彩,平衡兼顧了安全和效率兩方面的因素,很快即開始在援韓計劃中採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從而成爲運兵途中重要的海陸中轉點,一時忙碌起來3月16日凌晨從大連灣浩蕩出行,護送着多達5艘運兵船的北洋海軍主力,目的地也正是大東溝。
3月16日中午,隨着轟鳴的輪機聲從海面上越傳越近,經過了大半天的航行,甲午戰爭爆發以來,乾國規模最大的一次護航、運兵船隊由大連灣平安到達了大東溝口外,旗艦“定遠”的橫桁桁端隨即升起了“儘快卸船”的號令,登陸活動立刻開始。由於大東溝口內水深較淺,大型船隻只有在天文大潮時才能駛入,滿載着提督劉盛休部4000餘名淮系銘軍官兵和大量武器輜重的“利運”、“新裕”、“圖南”、“鎮東”、“海定”5艘乾國運兵船,以及從大連灣出發時最終決定僱傭幫助運兵的美國商船“哥倫比亞”號都無法直接上溯進入鴨綠江,而是在“鎮中”、“鎮邊”兩艘蚊子船護衛下駛進了位於大東溝入口處西岸的大東港。當船隊緩緩駛入大東港,東邊道道臺重金徵集的駁運民船三百餘艘也相應趕到,銘軍統領提督劉盛休下令屬下的軍隊開始轉乘,由乾國東邊道道臺和朝鮮義州地方官徵集的小型木質民船圍繞在運兵船左右,進行過駁作業,5艘運兵船上的人員物資都必須轉運到這些小小的人力木船中,然後再上行15海里到達韓國邊境城市義州附近岸邊登陸。喫水較淺的“福龍”、“福虎、“福蛟”、“福螭”4艘魚雷艇則幫助拖帶木船,也隨同一起上駛,同時協助沿途照料護衛。
爲確保整個登陸行動萬無一失,岸防鐵甲艦“寧遠”與大型巡洋艦“廣濟遠”被編爲一隊,配置在大東港的入口處,直接擔負轉駁場的警戒、守衛任務。14艘乾國海軍戰艦組成的護航艦隊主力則在大東溝口西南方12海里外下錨駐泊,鄰近西側大洋河口外的小鹿島,扼守在海洋島方向通向大東溝的深水航道上,保護着艦隊歸航的後路,顯然提督丁禹廷已經看出了這處位置的重要性。這些靜止下來的軍艦依然保持着航行時的雙縱隊編隊樣式。
大東港內,潮水般的陸軍人流從運兵船向海面上一艘艘小小的民船上慢慢傾瀉,這些民船大都被三三兩兩用纜繩連接在一起,再由魚雷艇拖曳着向上遊對岸的義州方向駛去,由於魚雷艇僅有4艘,更多民船都必須依靠風帆或自己人力划槳駛行。經過15海里水路的艱苦跋涉,船近岸邊,陸軍士兵便紛紛跳入淺水,腳踩泥灘涉水上岸。相比起人員,隨行的500匹軍馬,以及大量的火炮、彈藥、糧草輜重,轉運起來就更爲艱難,一時間大東港、大東溝水道,乃至這段鴨綠江內都充滿人聲鼎沸、戰馬嘶鳴,被戰時特有的緊張忙碌的氣氛所包裹。
看到天色漸晚,擔心這樣大規模的登陸活動如果拖延時間過久,特別是拖延至明天白晝,難免不會被日本海軍發現,坐鎮在“定遠”艦上的海軍提督丁禹廷下令必須連夜加速進行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