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至於玩蟈蟈的講究,一點不比玩蛐蛐少,不過老頭沒講,只講了蛐蛐。
養蛐蛐首先得有一個器具,那就是蛐蛐罐,這種罐子就像一個半截的筆筒,上面帶着一個蓋子,蓋子上有氣眼通氣。罐子的大小分爲了五個號,和我們用的電池一樣,從一號開始越來越小,一直到五號,這五個罐子可以一個套一個的裝在一起,具體尺寸並沒有嚴格的規定,這是相對而言。
蛐蛐罐的材質種類很多,最常見就是瓷質、陶製兩種,另外還有象牙的、玉之類的,那就是個人喜好問題。除了從材質上分之外,玩蟲兒的人還把蛐蛐罐從產地上分了一下,就是南罐兒和北罐兒。那老頭一輩子沒離開過北京,所以他和洪濤講的都是北罐,至於南罐和北罐的區別,也大概提了一下,由於氣候的不同,南罐的壁比較薄,北罐的壁比較厚。
其實這個蛐蛐罐的製作就和茶壺差不多,也是用澄漿泥、紫砂之類的粘土經過過濾之後燒製出來的。明火燒製出來的罐體比較亮,有光澤,但是罐體和罐蓋很難是一個顏色,因爲不是一爐燒的。套盆燒製出來的罐體和罐蓋顏色一樣,但是罐體光澤度不夠,手感也沒那麼細膩,至於哪種好,這要看個人的喜好了。
按照玩蛐蛐的老規矩,24只蛐蛐罐爲一桌,每桌還要配一隻王爺罐和一隻咬罐。王爺罐個體最大,裏面住着這一桌裏最厲害的蛐蛐,而咬罐就是蛐蛐打架的戰場,也叫鬥盆,就是在委託商店裏那老頭和洪濤講的那個罐子。這一桌就算是玩蛐蛐的一個單位,行家問你的時候,都會問:爺們玩了幾桌啊?所以說玩蛐蛐沒有玩一隻兩隻的,那都是外行,要玩最少就是一桌起!
光有一個蛐蛐罐還不成,這等於是光給蛐蛐弄了一個院子,還沒房子住呢。蛐蛐的房子叫過籠,也叫鈴房,它什麼模樣的都有,什麼材質的都有,總體上說就是一個兩邊帶洞,上面帶蓋的小盒子。過籠一般都是放在蛐蛐罐子裏,這就是蛐蛐的臥室了。
爲什麼叫過籠呢?這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詞。因爲不管你是鬥蛐蛐,還是平時給蛐蛐打掃院子,都需要把蛐蛐從罐子裏拿出來。一般的小孩兒就直接下手去抓了,玩蟲的講究人當然不能這樣簡單粗暴,一隻蛐蛐除了叫聲好聽、好勇鬥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品相。
我們常說全須全尾(讀做“引”的音),指的就是蛐蛐的品相,須自然就是蛐蛐那兩根觸鬚了,尾指的就是蛐蛐那兩根尾巴。一隻好蛐蛐的觸鬚和尾巴必須是完整的,下手抓的話,觸鬚和尾巴很容易被折斷,於是過籠就出現了。當你想把蛐蛐挪到其它罐子裏時,你就把蛐蛐趕進過籠裏,然後直接把過籠拿起來,蛐蛐自然也就跟着一起挪動了,這樣不會傷到蛐蛐。
有了蛐蛐罐和過籠就成爲一個合格的蛐蛐玩家了嗎?回答是否定的。不管玩什麼,都的有一套傢伙事,玩攝影你光有相機還不成,得配幾個頭吧,還得有架子吧,還得有攝影包、攝影背心吧,還得來幾個燈什麼的吧?釣魚光有竿子和鉤也不成吧,還得有釣箱、餌料盒、漂盒、架杆、子線板、主線軸一類的附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