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原因其實很簡單,中原的混戰迫使漢人工匠們背井離鄉北上躲避戰亂,結果卻白白的便宜了契丹人。
李中易沒有急功近利的打算,飯總要一口一口的喫,事總要一點一點的做,量變足夠大的時候,纔會導致最終的質變。
按照持久戰的原則,李中易秉承敵少一人力,則我強兩分,甚至是三分的正確國戰邏輯,強迫同族的兄弟姊妹們,南下到了平盧。
由於契丹人此前的擄掠,以及軍閥藩鎮們的亂戰,平盧地區如今的人口,比最高峰時期,少了大約十倍。
俗話說的好,人多好辦事,人少好分錢!
平盧地區的大地主們,死的死,逃的逃,無主的良田幾乎遍地都是。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大大減輕了李中易分田到戶的阻力。
李中易放下手裏的單筒望遠鏡,輕聲嘆道:“小老百姓最可憐,我迫使他們背井離鄉,拋棄祖上留下的基業,應該是惡人中的大惡人。可是,我只是分了點田地給他們,借了農具和耕牛給他們而已,他們罵我的聲音,便小了許多。”
劉金山點着頭,也嘆息道:“小民們只要有口飯喫,便會感恩戴德。”
李中易是何許人也,他馬上聽出劉金山話裏的小刺,其潛臺詞是:李中易應該與民休息,而不應折騰草民們。
在李中易接觸的文官之中,大致可以分爲三類,第一種是純粹的書呆子,這些人以爲讀通了聖賢書,便可治國平天下;第二種則是有些情懷的文官,他們比較重視與民休息,強調無爲而治;第三種文官,也是人數最多的一堆人,他們嘴上大談聖賢之道,私下裏卻黨同伐異,拼命的往家裏摟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