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玄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才十多歲的他,學會了做許多體力活,只要能活下去,有飯喫,他始終不叫苦,不抱怨,而且他還試着識文認字,佛經成了他最早的教科書。
每當夜深人靜,明月當空,幹完活後,他會拿着佛經學習認字,不懂的就記下明天想辦法問別人,每天早晨,他是寺院裏最早起牀的,常常以劈柴擔水,打掃擦地來鍛鍊體格。
因爲寺院他年紀最小,常常被大和尚欺負,但他根本不屑計較,只要不少他的飯,他很少反抗,不是心裏不恨,而是性格能忍,小小年紀,卻心志早熟,內向不愛說話,但他會觀察,會思考,能洞察別人,更能分析自己。
經歷了人間所有的苦難,他卻越發堅韌不拔,能喫苦中之苦,能忍難忍之事。
年少之人都有夢想,在皇覺寺出家時他的夢想,可不是想着遙遠的將來能當上皇帝。
他當時的理想,是當皇覺寺的方丈主持,這樣他就可以在這個範圍內掌握自己的命運,也能主宰他人的命運。
他知道他一定能成功,他年輕,身心強健,有的是機會!在經歷了那麼多苦難後,他已堅強到這個世界沒有什麼能打倒他的了!
然而就這麼個願望,也因爲社會與國家大的形勢的變化,而破碎了,元朝後期,腐敗橫行,到處饑荒,民不聊生,連寺院的和尚都要外出化緣,這是好聽的說法,其實就是出去乞討要飯。
呆在寺院也不能保證衣食無憂了,但是皇覺寺,取這個名字的人或者是僧人,真有未卜先知的法眼,這個寺院的名字不就是替朱元璋起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