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刃天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個學堂,原則上只收張家莊的孩子,作坊裏的工匠,不是本地人的,要坐滿十年,他們的子女才能享受這個待遇。所以,他們的子女可以在這裏讀書,但是每個月要交一筆數目不太大的銀子,才能享受同樣的待遇。”陳燮說到這裏,張瑤才明白,爲何自己能看見這麼多孩子。這些孩子,好多都是附近作坊工匠的孩子。只要在陳燮的地盤上,七歲以上的孩子,無論男女,都得上學堂識字識數。三年是底線,願意讓孩子繼續讀書的,就得交錢了。
“思華啊,就衝這個學堂,張家莊的百姓和那些匠戶們,對你就剩下感恩戴德了。”張瑤感慨不已,陳燮卻微微一笑:“張叔,我覺得您這個說法不全對。我做這些事情,其實是爲了個人利益,也不指望他們感恩戴德。”
“哦,從何說起?”張瑤來了興趣,這明明是善舉,怎麼成了個人利益了?
“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施捨只會產生惰性。我讓村民修路,付給他們工錢,看上去是在幫他們,實際上在幫自己。路修好了,馬車才跑的快,作坊裏的產品才能運的出來。百姓喫飽了,纔有力氣幹活,才能爲掙更多的銀子。世間人多貪愚,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大明朝纔有那麼多盯着地裏那點租子的土財主。同樣的道理,農桑爲國之本,百姓喫不飽,國家就不穩,地主的租子就收不上來?有點天災惹禍的,就得出亂子。所以我要拿出銀子來修溝渠,打深井。地裏收成好了,百姓能喫飽了,纔有人給我幹活。道理其實很簡單,可惜很多人看不到這點。”陳燮繼續忽悠,張瑤深以爲然。
可是,可是,有一個問題張瑤忽略了。那就是明朝的農業產量的問題。沒有化肥,沒有農業科技培育的高產作物種子這個前提,那麼該餓還得餓,飯都喫不飽了,你還指望喫肉?
陳燮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譴責別人的時候,實際上這個邏輯是站不住腳的。沒有現代社會帶來的高產種子,張家莊的老百姓照樣要餓肚子的。誠然,如果地主們都是道德高尚的人,老百姓就算喫不飽,也不會餓死,自然也不會造反。
陳燮說了半天,都是建立在一個僞命題之上。但是張瑤沒看透這點,所以才生出了世人多愚昧的認同感。其實這是一個封建君主制度的死穴,人口增長和耕地數量有限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現代社會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農業科技,明朝只能眼睜睜的看着這個問題束手無策。於是土地兼併成爲一種必然,任何一個封建君主集權王朝,走到人口和土地矛盾臨界點的時候,來點天災就是火星落在乾草堆上的必然結果。
明朝的問題實際上是個大型綜合的複雜問題,本質是土地和人口增長的矛盾。如果這個主要矛盾能解決,其他矛盾就會被掩蓋。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其他問題就看個人去思考了。
明朝的對外貿易非常發達,商人們掙了銀子,一部分用於發展工商業,更多的銀子則用於購買土地和裝在罈子裏埋在地下。毫無疑問,這是一種畸形的繁榮,商業活動獲取的財富不能爲整個社會矛盾的緩解發揮作用的時候,明朝得救的最後一根稻草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