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皇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畸形的農業結構,適應現在這個畸形的時代,戰爭需要大量消耗糧食,只有農產品過剩了,勞動力過剩了,這個國家纔有可能支撐大規模的戰爭。不然絕大多數勞動力都被束縛在土地上,戰爭需要的士兵到哪去找?
沒有足量的農產品,一旦戰爭失利。大量損失人口,農業就會陷入一個死循環,沒了人口,大量土地就得撂荒,荒地多了糧食的產量就不足,糧食不足帶來的將是大饑荒。而大饑荒會消耗掉大量的人口,這樣的死循環纔是戰爭最大的敵人。一切爲戰爭謀劃,就必須解決這個死循環。這纔是李大成這邊的出發點。
“二爺,這盧粟真有您說的這麼好?”
出發點不同,使楊士驤很難跟袁世凱站在同一立場之上,雖說是個傳統的文人,但楊士驤不失正派,他與李大成、袁世凱這些未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軍人、政客不同,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在他心裏還是根深蒂固的。
楊士驤這樣的應該就算做是清官能吏了,他們不是爲大清皇帝做官,而是爲做官而做官,楊士驤這樣的也可以算作是職業政客的。
在有些看來若盧粟真如李大成所說,不懼水旱、不懼鹽鹼,可以爲山東保證糧食產量出力,推而廣之裏面的政績就大了,有了政績就能再上一層樓,職業政客跟充滿野心的政治家,也是有本質區別的。
“士驤,這甜高粱就是高粱,只不過青杆比之普通高粱甜可以用來熬糖而已,上海道的崇明是盧粟之鄉,那邊有青杆熬糖的成法,士驤可以打電報問一問的,這些事兒我也沒必要造假的。
至於高粱,你在微山附近,隨便找幾個老農,就知道這玩意兒有多麼的耐水耐旱,待會兒你不妨去問一問的。”
見李二爺跟楊士驤聊上了,袁世凱也只能無奈的一嘆,雖說感覺有些不妥,但山東、直隸一帶的糧食也確實不足,李二爺的這個法子在朝廷那邊確實有可行性的,但李二爺的目的,袁世凱這邊還沒有摸清,是爲了山東民心?還是爲了振威軍的軍糧?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