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烽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信息是發展經濟的重要環節,消息傳遞速度越快,經濟發展效率越高,都算是一種生產力。
國家資本開設的郵電局,也隨着改革遍佈每一個城市。隨着改革的進行,全國各地建立了大量的檔案。街道、地址、門牌號什麼的都確定了下來,同時個人的身份信息也都在大量登記,每個人發給身份證。
相當於如今大明的百姓,寫信、發電報都很方便。
只要知道地址,就可以寫信、發電報,就算是在北美洲的移民地,信件也能給送過去。
電報的大規模應用、推廣,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行政上面,地方上出現了什麼問題,朱由校在北京馬上就能收到電報,下旨也方便了,直接拍個電報下去就行。
天啓十六年,朝廷則是啓動了海洋電纜的建設項目,計劃把電纜鋪設到臺灣、海南、南洋各島,還有澳洲。
這個項目沒多大的技術難度,就是一根很長很長的電纜,只要能放水,然後用帆船一路鋪過去就行了,成本也不是很高。就是效率還差了一點,本土發一封電報到北美洲,估計得兩個小時,對面才能收到。
同時電纜還將會鋪設到朝鮮半島、中南半島,甚至是印度、南非,還有北美洲。這樣一來,大明的對外貿易、移民就方便多了。
隨着電報的普及應用,民間那些街頭的寫字先生業務就多了不少,給人讀電報、寫電報、寫信等等等等,畢竟大明的文盲率還是不低的,過去並沒有普及教育,因爲過去的社會不需要普及基礎教育,只有經商、科舉才需要進學堂。
朝廷在改革之後,對地方政府最嚴格的要求就是兩個,一個是維穩,一個是保障百姓的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