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去岳陽》(四) (第1/7頁)
superpanda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再回到家,謝蘭生開始準備他要拍的兩部片子。
他希望在藝聯上的那部電影叫作《一天》。嚴格來說,《一天》其實是紀錄片,不是故事片。
一直以來謝蘭生的目光總在邊緣羣體,比方說鄉下婦女,再比方說男同女同,可現在,他意識到一個問題,甚至是很大的問題:文藝片的一衆導演沒人關注主流的人。主流人的平凡遭遇——寵物去世,朋友搬家,父母爭吵,夢想毀滅,這些東西不被重視,因此,謝蘭生的下兩部片都會圍繞這個主題。
在《一天》的籌備當中,蘭生會向公衆問個十分簡單的問題:“如果,您的大腦出現病症,失去記憶,只能記住您過去那幾十年中的某一天,唯一一天,您要選擇哪一天呢?那天發生了什麼事?”,並向社會收集答案。這個“過去幾十年”,可能是20年,可能是40年,也可能是60年80年。謝蘭生會選取一些他很喜歡的回答,具廣泛意義的回答,捏在一起拍成電影。
謝蘭生認爲,它挺適合在藝聯上映。文藝電影大多沒有很驚人的畫面特效,於是觀衆常常感覺去電影院是個浪費,因此,蘭生覺得這部電影“情緒感染”非常重要,它需要讓觀衆認爲“去電影院”是必要的——在那,大家面對共同經歷會更受觸動、更有感覺。
收集素材的全過程謝蘭生想交給莘野。深藍影業這種公司比較擅長廣而告之,同時,莘野肯定完全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謝蘭生又調出來《去岳陽》的分鏡腳本,這是要上互聯網的。
因爲想拍,《去岳陽》連分鏡腳本謝蘭生都早做完了。
謝蘭生的分鏡很細,這些年還越來越細。他爲電影每個鏡頭都加上參考備註,比如,這裏服裝/妝容可以參考某本雜誌的第x頁、這裏場景可以參考某幅畫作某張彩插,這裏燈光可以參考某部電影的第x分鐘……每回,其他主創見到這些準備工作都會目瞪口呆。
《去岳陽》同樣是個講主流羣體的電影,關於夢想破碎。這部片子的主角是小城市的幾個青年,其中有人喜歡唱歌,有人喜歡跳舞,有人喜歡畫畫,有人喜歡打球,有人……他們學了一篇課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課文裏面寫的極美,“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於是,幾個青年約定好了,畢業後再奮鬥18年,等功成名就的那天一起去岳陽,在那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電影的後半段呢,是他們的這一旅程。與想象並不相同,他們全與生活妥協了,一個一個地變成了他們討厭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