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戀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閱讀前提示:本章是包含了本作情節的大綜述章,因此非常建議結合作品相關中列出的十餘篇本章參考文獻(原文在書友羣可以找到,也可自行搜索)進行深入閱讀,這有利於對本卷及後續情節的理解。}
【希羽組從1982年起創造的許多成就與許多行爲都是對科研水平停滯不前、院內改革搖擺不定的中科院數學所甚至整個中科院的猛烈打擊。
當我從家裏人那裏獲悉,楊樂委員爲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學者在研究所內對着其他老人發火的時候,我很難想象那樣的場面——中科院內的學部委員之間竟然也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
——薛若琳,1983.11.18】
實際上,夏希羽並不完全清楚的是:從新中國建國開始到改開前夕,“七十二條”、“高教六十條”、“科研十四條”在內的約六十個科技人才政策,並沒有在全國範圍內改變對知識分子的總體敵視態度,再加上在此期間完全不存在的流動政策,更是已經積蓄了不少矛盾。【1】
與此同時,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各發達國家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從20世紀初的10%提升到50%至70%,而中國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則從1952年至1957年的27.78%,下降到1965年至1976年的4.12%。
面對國家最重要的科技發展戰略基地的中科院,如何讓它服務於經濟建設已經成爲其上級們的關注重點。【2】
因此,即使這朵烏雲不存在,作爲中國科研體系領軍者的中科院,在組織和行政方面的一些不完善之處也逐步顯露出來——
比如,中科院和相關各方都認爲1981年將學部定位爲學術領導機構是沒有異議的。
然而,“以學部委員大會和主席團爲最高決策機構”增加了中科院領導層次的複雜性和決策難度,難以快速因應國家改革發展的形勢,確有改進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