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釣魚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些核聚變新聞從性質上來說都是【熱核聚變】,也就是溫度幾百上千萬起步的反應。
但在上個世紀的時候,有些科學家提出了另一個想法:
就像物質有正反粒子一樣,核聚變除了熱核聚變之外,會不會還存在冷核聚變呢?
這種聚變反應發生在1000K溫度以下,能效要比託卡馬克反應堆更高。
讓冷核聚變正式登上科學史舞臺的是八十年代的弗萊許曼-龐斯實驗,當時猶他州立大學化學系主任斯坦利·龐斯與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前教授馬丁·弗萊許曼聯袂發佈實驗結果,表示他們成功地在試管裏面通過金屬鈀聚集氘分子,進而觀察到持久的放熱反應。
他們認爲密集的氘分子在常溫常壓下發生聚變反應,導致大量的熱能釋放。
消息一出,舉世沸騰。
當時連海對面的官方都親自下場,準備將實驗成果快速專利化,以獲得發展先機。
各能源公司蠢蠢欲動,紛紛表態要提供經費做後續研究,希望在此發明工業化後分得一杯羹。
海對面化學會(AcS)爲此專門在當年4月12日的第197次年會上,組織一個專題報告,名曰“試管中的核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