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寡人無疾 !
熱門推薦:、 、 、 、 、 、 、
國子監,脫胎於周代的“太學”,又歷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學宮”,歷經上千年,方有了如今的格局。
在代高祖劉志之前,這世上是本沒有“開科取士”的,官員全靠朝官子弟“蒙蔭”入仕,亦或者各地“舉孝廉”、“舉賢達”,因爲上位者代代爲官,很容易就形成了門閥,致使寒門和仕族涇渭分明,朝政也被門閥所壟斷,皇帝很容易變成傀儡。
劉家原本也是門閥出身,自然知道門閥之禍,不可不除,加之高祖用人唯才,知道寒門有許多人才無論是智慧還是能力遠勝於常人,只是沒有學習的機會,便頂住了重重壓力,訂立了“開科取士”的創舉,使得平民通過自己的能力來改變命運和階級的途徑。
在開科取士之前,國子監便不是什麼受歡迎的地方,甚至時興時廢。因爲高門大族完全可以靠着父母或門第的關係蒙蔭入仕,根本無需考試,也就不需要如寒門一般刻苦讀書,學習百藝來謀取出身。
而寒門因爲上升無路,即使讀書也只能屈爲吏胥,很難做官,更進不了國子監讀書,普通百姓對讀書的和熱情就沒有那麼高漲,國子監淪爲了閒散士族和紈絝子弟們混日子的地方。
但高祖開科取士之後,大大的刺激了各地百姓對讀書的追求,進而爲了適應科舉的需要,地方上的官學、書院、私塾不斷發展,原本無以爲生的寒門文人也可以通過科舉或者授徒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加上國子監中每年都有相當大的名額無須經過考試直接進入官僚系統,國子監才真正興旺發達起來。
高祖開科取士,自然受到了門閥階級大力的阻撓,事實上,從高祖開始,歷經五朝到了劉未當政的時候,科舉依舊不能形成常例,而且往往每科只能取幾十甚至十幾人,極少加開恩科,根本緩解不了朝廷對官員數量和質量的需求。所以除了開科之外,從國子監選取才德出衆之士、地方推舉“賢良”等等,就成了取士的不同手段,相輔相成。
國子監作爲制定天下學子讀書的標準規範,以及官學的最高管理機構,自然受到了高祖的重視。當年爲了表示對國子監的重視,第一屆的國子監太學生自然是人才濟濟,其中有宰相的子侄,朝中百官的子弟,寒門庶子,甚至還有宗親後族,可謂是海納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