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當年的“太學生”,被民間俗稱爲“潛相”,意欲入了國子監,能一步步升爲太學生,就等於已經踏入了朝廷的大門,“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生活引起人們的遐想,更加對讀書趨之若鶩。
由於代國的國子監創立之初太學生出身不同,自然摩擦也不少,各種欺凌和不公之事時有發生,高祖爲了讓學子們不要過早學會傾軋和結黨營私之道,也是爲了兼聽則明,便給了太學生們一項特權,那便是“叩宮門”。
國子監的太學生之首叫做“掌議”,掌議有直入內城的權利,太學生們如有對國家律法和皇帝施政的不滿,或是有極大的委屈,可以聯名上奏,由掌議“叩宮門”向內官遞交奏疏,對天子直抒己見,任何被“叩宮門”的皇帝不得推脫敷衍太學生的請求,必須立刻做出批覆。
一開始高祖的想法當然是好的,但是“叩宮門”一下子變成一種特權和時髦的事情之後,高祖就得自食其果,不停的接受各種異想天開或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就來“叩宮門”的學子們。
到了最後,在百官的幸災樂禍下,高祖只好又加設了一條——不到奸臣亂政、皇帝昏聵、朝綱不振的情況,太學生們不得無故“叩宮門”,如非情況危急擅叩宮門者,從此不得入仕。
因爲有了“不得入仕”作爲皇帝約束的手段,太學生們對“叩宮門”纔沒有那麼熱衷,也謹慎了起來。既然要“叩宮門”,自然是要抒發對朝政和皇帝的不滿,但誰也不能肯定“叩宮門”的時候皇帝正好情緒不佳,又或者就是小肚雞腸,雖然見了學生,也做了批覆,但是就是不給你入仕了。
再說,做了批覆也不代表就會聽你的,說不定就是敷衍,何苦拿自己的仕途去賭?
所以自高祖之後,太學生們很少動用這個特權,不到了實在沒辦法的時候,沒人去叩宮門。每朝的皇帝也往往拿自己擔任皇帝期間士族不叩宮門作爲治理國家還算平穩的標準,往往以此自得。
上一次太學生們“叩宮門”,還是恵帝給商人們封爵,以表彰他們在平抑物價、救災修路上的功勞時,引起了士林的震動,叩了宮門。
那一次“叩宮門”的結果,以太學生們大獲全勝結束,恵帝從此以後再未對任何商人封過爵位或者授過官職,那一批封爵的四位皇商就成了代國僅有的幾位封爵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