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鳥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江遠不等他們把其他骨頭煮出來,自己抱着顱骨,就坐到一邊,開始用尺子一點點的量尺寸,做記錄。
回頭,這塊顱骨還要再被掃描一遍,但自己量一遍尺寸是最基礎的工作。
量尺寸的時間裏,江遠也在觀察這塊顱骨。
顱骨復原術歷史可以追溯的很久,最早是1877年的德國解剖學家沙夫哈森提出的。
這一年,是清光緒3年,距離左宗棠抬棺入疆僅兩年的時間,距離一戰爆發,還有37年。
沙夫哈森的理論很簡單直接,因爲他發現人臉上的軟組織厚度,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所
以,只要知道頭部各處的軟組織的厚度,就可
以推測出頭骨所有者生前的樣貌。
雖然是100多年前的理論了但在接下來的100多年裏,顱骨復原術的框架都沒有大的變化,變的只是技術。
當然,從實操的角度來說,技術的演進,只是到了那個時候才覺得簡單,相隔三五十年去看,基本都是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