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從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安史叛軍中與爲宮時期。這是安史大亂最劇烈的時期,國家岌岌可危,人民災難慘重,詩人也歷盡艱險。在陝北,他曾經和人民一起逃難;在淪陷了的長安,他曾經親眼看到安史叛軍的屠殺焚掠,和人民一同感受國亡家破的痛苦。詩人沒有喪失氣節,消極地等待長安的恢復,而是採取了積極的行動:隻身逃出長安。在爲官期間,由於和肅宗政見不合,他仍多次獲得深入人民生活的機會。在回鄜州的途中,在羌村,在新安道上,他看到了各種慘象,他和父老們、和送行的母親們,哭在一起。安史之亂,原是由統治階級內部爆發的一次帶有民族矛盾性質的叛亂。由於大野心家安祿山實行民族歧視,到處燒殺淫掠,這就使得唐王朝進行的平亂戰爭具有維護統一、制止分裂的正義性,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歷史表明:當時不僅大河南北的人民紛起抗擊,白面書生也拿起了武器,“赴敵甘負戈,論兵勇投筆。”(劉長卿《吳中聞潼關失守》)詩人暢當便是其中之一。甚至婦女也自動參軍,《舊唐書:肅宗紀》;“衛州婦人侯四娘、滑州婦人唐四娘、某州婦人玉二孃,相與敵血,請赴行營討賊,皆補果毅。”回紇等少數民族也出兵“助順”。這說明平定安史叛亂是符合人民願望的。杜甫對待這次戰爭的態度也是積極的。他哀悼那爲國犧牲的“四萬義軍”,他告誡文武官吏要“戮力掃槍”,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還是勉勵人民參戰。由於深入人民生活,並投入實際鬥爭,這就使他寫出了《悲陳陶》、《哀江頭》、《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馬》和“三吏”“三別”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愛國精神的詩篇,並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
公元七五九年七月,杜甫棄宮由華州經秦州、同谷,喫盡千辛萬苦,於這年年底到達成都,開始他最後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的棄官,並不是立意要走向人民,但實際上他從此卻真是走向人民了。在漂泊的十一年中,除了幾個月的幕府生活外,他基本上是生活在人民中間的,所以說“晚憩必村墟”、“田父實爲鄰”。他愛和勞動人民往來,並有着深厚的友誼,這從“野老來看客,河魚不取錢”、“棗熟從人打”、“藥許鄰人劚”一類詩句也就可以看出。愈愛人民也就愈憎厭官僚,所以他曾公開的說:“不愛人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歸茅宇,鄰舍未曾嗔。”在這漂泊的十一年中,杜甫生活仍然很苦,常常不免要逃難和挨餓受凍。前人說杜甫是個“菜肚老人”(宋·劉克莊《後村詩話新集》),實際上他往往是連菜也沒得喫,而且也並不始於老年。在他逝世不久以前,還因爲逃難而捱了五天餓。可貴的是他在生活上總是向人民看齊,覺得自己比人民還是好得多。但是,不論怎樣苦,也不論漂泊到什麼地方,杜甫都是一刻也不曾忘記國家、人民和政治的。比如漂泊夔州時,關於朝廷的消息,他就是問之於地方官的,所謂“朝廷問府主”;有時也問之於過往的使者,所謂“相看多使者,一一問函關”。
同時,也從不曾忘記或放鬆他的創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間,他寫了一千多首詩。他說:“他鄉閱遲暮,不敢廢詩篇!”又說:“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正是詩人忠實的自白。《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遭田父泥飲》、《諸將》、《秋興》、《歲晏行》等都是這期最優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帶有更多的抒情性質,形式也更多樣化。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兩三年,七七〇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途中的一條破船上。“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他對祖國和人民最後的哀念。在人民被奴役的時代,卻要作人民的代言人,待人的身後蕭條,自不在話下。八一三年,僅由他的孫子杜嗣業一收拾乞丐,才把停在岳陽的靈柩歸葬僵師。詩人的遺體還漂泊了四十三年。
從以上簡單的敘述,我們已可看出杜甫和人民的關係和他如何接近人民的過程。前人說:學杜詩“須是範希丈(范仲淹)專志於詩,又是一生困窮乃得!”(清·吳喬《圍爐詩話》卷四)不是沒有道理的。
杜甫的思想,淵源於儒家,但由於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實踐,對儒家學說也有所突破。比如,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杜甫卻是不管窮達,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杜甫卻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謀其政。前人說杜甫的許多五言律詩都可作“奏疏”。
看,其實何止五律?儒家也談“節用愛民”,“民爲貴”,但一面又輕視勞動、輕視勞動人民,杜甫與之相反,他熱愛勞動人民,也歡喜勞動,並甘心爲廣大人民的幸福犧牲自己。儒家嚴,“華夷之辨”,杜甫卻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這種狹隘思想,他是反對和親的,但並非無條件的反對。他說,“似聞贊普更求親,舅甥和好應難棄。”並責備唐王朝:“朝廷忽用哥舒將,殺伐虛悲公主親。”由。於時代、階級的限制,他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但是杜甫的忠君是和愛國愛民密切結合的,所以蘇軾可以說杜甫“一飯未嘗忘君”,而周紫芝也可以說“少陵有句皆憂國”。對此,我們必須作具體分析,把精華與糟粕區別開來。
二毛主席說:“無產階級對於過去時代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必須首先檢查它們對待人民的態度如何,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而分別採取不同態度。”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杜甫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這從以下各方面都可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