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皇帝二載秋[一],閏八月初吉[二];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三]。維時遭艱虞[四],朝野少暇日;顧慚恩私被[五]:詔許歸蓬蓽[六]。拜辭詣闕下[七],怵惕久未出[八]。雖乏諫諍姿,恐君有遺失[九]。君誠中興主,經緯固密勿[一O]。
東胡反未已,臣甫憤所切[一一]。揮涕戀行在[一二],道途猶恍惚[一三]。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一四]?
這是杜甫回家後爲追敘這次回家的經過而作的。由鳳翔到鄜州得向東北走,所以叫做“北征”。《北征》寫作的目的是在於:一方面根據自己的親身見聞、寫出人民的生活情況,來喚起唐肅宗的密切注意;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對借用回絕兵的意見,來提高唐肅宗的警惕。杜甫這時是一個諫官,這首詩便是他的諫草,格式也很象奏議。全詩共七百字,是杜甫五言古體詩中最長的一篇。可分爲五大段落,但其間卻貫串着一個總的憂國憂民的精神。由於杜甫的思想是屬於封建思想體系的,所以他這種精神,又不可避免的雜有忠君戀主的封建糟粕,這就需要我們善於區別的來看。手法上的特點,則是表情曲折,描寫細膩,結構完密。
[一]皇帝二載,即唐肅宗至德二年(七五七)。這時尚沿舊習改年爲載。
[二]初吉,朔日,即初一。頭兩句一上來就擡出皇帝並寫明年月日,這是爲了表示鄭重和嚴肅。
因爲這詩主要是與國家大事。白居易《遊悟真寺詩》:“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我遊悟真寺,寺在王順山。”顯然是模仿《北征》的。但只寫個人的遊覽,似乎不必戴這種大帽子。
[三]蒼茫,猶渺茫。時當亂世,死活難料,故有此感覺。金聖嘆《杜詩解》:“起四句,竟如古文辭。只插蒼茫二字,便將一時胸中爲在爲亡,無數狐疑,一併寫出。”這以上四句是全詩的總綱,下面說的便全是問家室或與問家室有關的事情。
[四]維時,猶是時。
[五]恩私披,恩獨加於個人,所以自顧懷慚,這是門面話。
[六]肅宗因救房琯事很討厭杜甫,便命他去探視家小,所以說“詔許”。蓬革,即蓬門革戶,窮人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