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燕北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想褚一官出去沒半盞茶時,依然空手回來,一進屋門光擺手道:"不行,不行,不但我不認得他,這個人來得有點子酸溜溜,還外帶着些累贅。我問了他,他說:'姓尹,從淮安來。'那弓和硯臺,倒說得對。及至我叫他先留下彈弓,他就鬧了一大篇子文謅謅,說要見你老人家。我說:'你老人家手底下有事,不得工夫。'他說,'那怕他就在樹圈兒底下候一候幾,都使得!'一定要見。"姑娘一聽,竟不是華奶公,便向鄧九公道:"不然,既在外等你,你老人家就見他去。"只聽鄧九公和褚一官道:"你不要把他攔在門兒外頭,把他約在這前廳裏,你且陪他坐着;等我作完了點活再出去。"褚一官去後不一時,這裏的槓也弄得停妥。鄧九公才慢慢的擦臉,理順鬍子,穿戴衣帽。這個當兒,褚大娘子問姑娘道:"你方纔說這人,怎的是我們的親戚?"姑娘道:"既然不是,何必提他?"褚大娘子道:"等老爺子出去見他回來,咱們倒偷眼瞧瞧,到底是個甚麼人兒?"姑娘也無不可。
讀者,這書要照這等說起來,豈不是由着作者一枝筆,湊着上回的連環計的話說,有個不針鋒相對的麼?便是這十三妹,難道是個傀儡人兒,也由着作者一枝筆,愛怎樣耍就怎樣耍不成?這卻不然,這裏頭有個理。讀者,試想個十三妹本是好動喜事的人,這其中又關着她自己一件家傳的至寶,心愛的兵器,再也要聽聽那人交代這件東西,安公子是怎樣一番話。褚大娘子不說這話,她也要去聽聽,何況又從旁邊這等一挑,也有個不欣然樂從的理麼?
鄧九公收拾完了出去,十三妹便也和褚大娘子躡足潛蹤的走到這前廳後窗竊聽;又用簪子紮了兩個小窟窿,望外看着。只見那人是個端正清音、不胖不瘦的白白臉兒,一口微帶蒼白、疏疏落落的鬍鬚,身穿一件行裝,頭上戴個金頂兒,桌子上放着一個藍氈帽罩子,身上背的正是她那張鑠金鏤銀、銅胎鐵背,打二百步開外的彈弓,坐在那南炕的上首。十三妹心裏先說道:"這人生得這樣清奇厚重,斷不是個下人。"正想着,便見褚一官指着鄧九公和那人說道:"這就是我們舍親鄧九公太爺。"只見那人站起身來控背一躬說:"小弟這廂有禮。"鄧九公也頂禮相還。大家歸座,長工送上茶來。只聽鄧九公道:"足下尊姓是尹,不敢動問大名,仙鄉那裏?既承光降,怎的不到舍下,卻一直尋到這裏?又怎的知道我老拙在此?"忽見那人笑容可掬的答道:"小弟姓尹,名字叫作其明,北京大興人氏,和一位在旗的安學海安二老爺,是個至交朋友。因他分發河南,便同到淮安,幫他辦辦筆墨。"說到這裏,鄧九公稱了一句,說:"原來是尹先生。"那人謙道:"不敢。"便說:"如今承我老東人和少東人安驥的託付,託我把這彈弓送到九公你的寶莊;先找着這位褚一爺,然後煩他引進見了尊駕,交還這張彈弓;還取一塊硯臺;便要向尊駕打探一位十三妹姑娘的住處,託我前去拜訪。不想我到了二十八棵紅柳樹寶莊上一問,說:'這褚一爺搬到東莊兒上去了;連九公你也不在莊上,說不定那日回來。'及至跟尋到東莊,褚一爺又不在家,問他家莊客,又說:'有事去了,不得知道那裏去,早晚一定回來;因是家下無人,不好留客龍。'我就坐在對門一個野茶館兒裏等候。只見道旁有兩個放羊的孩子,因爲踢球,一個輸了錢,一個不給錢,兩個打了個熱鬧喧鬨。我左右閒着無事,把他兩個勸開,又給他幾文錢,就和他閒話。問起這羊是誰家的,他便指着那莊門,說就是這褚家莊的。我因問起褚一爺那裏去了,他道:'跟了西莊兒的鄧老爺子進山,到石家去了。'我一想豈不是你二位都有下落;況又同在一處,我便向那放羊的孩子說:'你兩個誰帶我到山裏找他去,我再給你幾文錢。'他道:'怕丟了羊回去捱打。'便將這山裏的方向、村莊、路徑、門戶,都告訴我明白。我就依他說的,穿過兩個村子,尋着山口上來。果見這山崗上有個小村。村裏果然有這等一個黑漆門;到門一問,果是石家,果然你二位都在此。真是天緣幸會,就請收明這張彈弓,把那塊硯臺交付小弟,更求將那位十三妹姑娘的住處說明,我還要趕路。"鄧九公道:"原來先生已經到了我兩家舍下,着實的失迎。這彈弓和硯臺的話,說來都對;只是那塊硯臺,卻一時不在手下,在我舍下收着。今日你我見着了,只管把弓先留下。這兩天,我老拙忙些個,不得回家,便請足下在東莊住兩天;等我的事一完,就同你到二十八棵紅柳樹取那塊硯臺,當面交付,萬無一失。那位姑娘的住處,你不必打聽,也不必去找;便找到那裏,他非等閒不見外人;有甚麼話告訴我一樣。"只見那尹先生聽了這話,沉了一沉說:"這話卻不敢奉命。我老少東人交付我這件東西的時候,原說憑弓取硯,憑硯付弓。如今硯臺不曾到手,這弓怎好交付?"鄧九公哈哈的笑道:"先生,你我雖是初交,你外面詢一詢鄧某,也頗頗的有些微名,況我這樣年紀,難道還賺你這張彈弓不成?"那先生道:"非此之謂也。這張彈弓,我東人常向我說起,就是方纔提的那位十三妹姑娘的東西;這姑娘是一個大孝大義,至仁至勇的豪傑,曾用這張彈弓救過他全家性命。因此他家把這位姑娘設了一個長生祿位牌兒,朝夕禮拜,香花供養,這張彈弓便供在那牌位的前頭,是何等的珍重。因看我是泰山一般的朋友,才肯把這東西託付於我。它既爲知己者託,我就不能不多加一層小心。再說我同我這東人一路北來,由大道上分手時節,約定他今日護着家眷,投茌平悅來老店住下等我。我由桐口岔路到此,完了他這樁事體,今晚還要趕到店中相見。倘使我在此住上兩夭,累他花費些店用車腳,還是小事,可不使他父子懸望,覺得我做事荒唐。如今既是硯臺不在手下,我倒有個道理:小弟此來,只愁見不着二位;既見着了,何愁這兩件東西交代不清。我如今暫且告辭,趕回店中,告明原故,我們索性在悅來店住下,等上兩天,待九太爺你的事忙完了,我再到二十八棵紅柳樹寶莊相見,將這兩件東西當面交代明白。這叫作'一手託兩家,耽遲不耽錯'。至於那十三妹姑娘的住處,到底還求見教。"說罷,拿起那帽罩子來,就有個匆匆要走的樣子。姑娘在窗外看見急了。你道她急着何來?書裏交代過的,這張弓,原是她刻不可離的一件東西。正因她母親已故,急於要去遠報父仇,正等這張弓應用;卻不知安公子何日才得着人送還,不能久候,所以才留給鄧九公。如今恰恰的不曾動身,這個東西送上門來,楚弓楚得,豈有再容它已來複去的理?因此聽了那尹先生的話,生怕鄧九公留他不住,便隔窗說道:"九師傅,莫放先生走,待我自己出來見他。"不想這第一寶,就被那位假尹先生壓着了。鄧九公正在那裏說:"且住,我們再作商量。"聽得姑娘要自己出來,便說:"這更好了,人家本主兒出來了。"說着,十三妹早已進了前廳後門。那尹先生站起來,故作驚訝問道:"此位何人?"一面留神,上下把姑娘一打量。只見雖然出落得花容月貌,好一似野鶴閒雲,那嫩而白的面龐兒,還彷彿認得出來;一眼就早看見了她左右鬢角邊筆正的那兩點硃砂痣。鄧九公指了姑娘道:"這便是你先生方纔問的那位十三妹姑娘。"那先生又故作驚喜道:"原來這就是十三妹姑娘!我尹其明今日無意中,見着這位脂粉英雄、巾幗豪傑,真是人生快事!只是怎的這樣湊巧,這位姑娘也在此?"褚一官笑道:"怎麼也在此呢?這就是人家的家麼!"假尹先生又故作省悟道:"原來這就是姑娘府上。我只聽那放羊的孩子說甚麼石家石家,我只道是一個姓石的人家。既是見着姑娘,就是有了着落,不須忙着走了。"說罷,便向姑娘執手鞠躬,行了個禮;姑娘也連忙把身一閃,萬福相還。尹先生道:"我東人安家父子曾說,果得見着姑娘,囑我先替他多多拜上,說他現因護着家眷,不得分身;容他送了家眷到家,還要親來拜謝。他又道:'姑娘是位施恩不望報的英雄,況又是年輕閨秀,定不肯受禮。'說有位尊堂老太太,囑我務求一見,替他下個全禮,便同拜謝了姑娘一般。老太太一定在內堂,望姑娘叫人通報一聲,容我尹其明代東叩謝。"姑娘聽了這話,答道:"先生,你問家母麼?不幸去世了。"尹先生聽了,先跌一跌腳,說道:"怎生老太太竟仙遊了?咳!可惜我東人父子一片誠心,不知要怎生般把你家這位老太太安榮尊養,略盡他答報的心。如今他老人家倒先辭世,姑娘你這番救命恩情,叫他何處答報?不信我尹其明連一拜之緣,也不曾修得。也罷,請問尊堂葬在那裏,待我墳前一拜,也不枉走這一趟。"姑娘纔要答言,鄧九公接口道:"沒有葬呢!就在後堂停着呢!"尹先生道:"如此就待我拿了這張彈弓,靈前拜祝一番,也好回我東人的話。"說着,往裏就走。姑娘忙攔道:"先生素昧平生,寒門不敢當此大禮。"說完了,搭撒着兩個眼皮兒;那小臉兒繃的,比貼緊了的笛子膜兒還緊。鄧九公把鬍子一綽說:"姑娘這話可不是這麼說了,俗語怎說的:'有錢難買靈前吊'。這可不當作女兒的推辭。再說這尹先生他受人之託,必當終人之事,也得讓他交得個排場去。"說着,便叫褚一官過來道:"你先去把香燭點起來。姑娘也請進去候着還禮,等裏頭齊備了,我再陪進去。"姑娘一想這彈弓來了,就讓他進去靈前一拜何妨,應了一聲,回身進去了。褚一官也忙忙的去預備香燭。這個當兒,鄧九公暗暗的用那大巴掌在安老爺肩上拍了一把,又攏着四指,把個老壯兒大姆指頭,伸得直挺挺的,滿臉是笑,卻口無一言,言外說:你真是個好樣兒的,都被你料估着了。
不一時,褚一官出來相請,那位假尹先生、真安老爺,同了鄧九公進去。只見裏面是小小的三間兩卷房子。前一卷三間,通連左右兩鋪,靠窗南炕;後一卷一明兩暗。前後卷的堂屋,卻又通連,那靈就供在堂屋正中。姑娘跪在靈右,候着還禮。早見那褚大娘子,站在她身後照料。安老爺走到靈前,褚一官送上檀香。安老爺恭恭敬敬的拈了三撮香,然後褪下那張彈弓,雙手捧着,含了兩泡眼淚,對靈祝告道:"啊!老……老太太,我……阿唏唏唏唏唏,尹其明。"姑娘看了,心中早有些不耐煩起來,想道:"這先生一定有些甚麼症侯,他這滿口裏不倫不類祝讚的是些甚麼他又從那裏來的這副急淚?好不可笑可憐!"姑娘那裏知安老爺此刻心裏的苦楚!
大凡人生在世,挺着一條身子,和世間上恆河沙數的人打交道,那怕忠孝節義,都有假的;獨有自己和自己打起交道來,這"喜怒哀樂"四個字,是個貨真價實的生意,斷假不來。這四個字含而未發,便是天性;發皆中節,便是人情。世上沒有不循天性人情的"喜怒哀樂";"喜怒哀樂"離了天性人情,那位朋友,可就離人遠了。這顆頭兒自從被朱考亭先生咬破了之後,人斷逃不出這兩句話去。安老爺是個天性人情裏的人,此時見了十三妹她家老太太這個靈位,先想起和她祖父的累代交情,又感動她搭救公子的一段恩義,更看看她一個女孩兒家一身落魄,四海無家,不覺動了真情了。所以未曾開口,先說了一個啊字的發語詞,緊接一個"老"字,意思要老弟婦,及至那"老"字出了口,一想使不得。無論此時我暫作尹其明,不好稱她老弟婦;就便我依然作安學海,這等沒頭沒腦的稱她聲老弟婦,這姑娘也斷不知因由,就連忙改口稱了聲老太太。緊接着自己稱名祝告,意思就要說"我安學海",一想更使不得。這一個真名道出來,今日的事,章法全亂了。幸而那"安"字同"啊"字一個字母,納音轉韻,轉作個"阿"字,就跟着字母接了個"唏唏唏唏唏",作了個籲唏悲切之聲。故連忙改說:"我尹其明受了我老少東人的託付,來尋訪令愛姑娘,拜謝老太太;送這張雕弓,取那塊端硯。我東人曾說,倘得見面,命我稱着他父子安學海、安驥的名字,替他竭誠拜謝,還有許多肺腑之談。不想老太太呀!你已騎鶴西歸,叫我向誰說起?所喜你的音塵雖遠,神靈尚在,待我默祝一遍,望察微表。老太太,你可受我一拜。"祝罷,把那張彈弓供在桌兒上,退下來肅整威儀,拜了三拜,淚如泉湧。姑娘還着禮,暗道:"他可嘮叨完了。彈弓兒是留下的了,這大概是沒甚麼累贅了。索性等他出去,我再起來。"誰想這個當兒,偏偏的走過一個禮儀透熟的禮生來,便是褚大娘子,把她攙了一把,說:"姑娘起來,朝上謝客。"不由分說攙到當地,又拉了一個坐褥鋪在地下,說:"尹先生,我們姑娘在這裏叩謝了。"姑娘只得向上磕下頭去。那先生連忙把身子一背,避而不受,也不答拜。你道這是爲何?原來這是因爲他是替死者磕頭,不但不敢答,並且不敢受,是個極有講究的古禮。姑娘磕頭起來,正等着送客。這個當兒,可巧又走過一個機靈不過的茶司務來,便是褚一官,手裏拿着一個盤兒,託着三碗茶說:"尹先生,我們姑娘是孝家,不親遞茶了。"他便把尹先生的一碗,安在西間南炕上首;下首又給鄧九公安了一碗;還剩一碗,便放在靠北壁子地桌下首,說:"姑娘這裏陪。"姑娘此時無論怎樣,斷不好說:"你們外頭喝茶去罷!"怎當那鄧九公又盡在那麼讓先生上坐。只見那先生並不謙讓,轉過去坐定,開口便問道:"這位老太太,想是早過終七了?"鄧九公道:"那裏,等我算算。"說着;屈着指頭道:"五兒,六兒,七兒,八兒,九兒。今日才第五天,明日一宿,後日就抬埋入土了!"姑娘正嫌鄧九公何必和他絮煩這些話,只見那先生望着姑娘,把眼神兒一定,說:"難道今日是第五天?我聞古禮,殮而成服,既葬而除。如今才得五天,既不是除服日期,況且大殮已經五天,又斷不至於作不成一領孝服;這姑娘怎的不穿孝?"罷了!姑娘心裏真沒防他問到這句!又不肯說:"我因爲忙着要去報仇,不及穿孝。"尤其不好說:"你管我呢!"只管支吾道:"此地風俗,向來如此。"那先生說道:"喂!豈有此理!雖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冠婚喪祭,各省不得一樣;這兒女爲父母成服,白天子以至庶人,無貴賤一也。怎講得此地向來如此起來?"姑娘道:"此地既然如此,我也只得是隨鄉兒入鄉兒了。"那先生道:"呀!喂!更豈有此理!縱說這窮山僻壤,不知禮教,有了姑娘你這等一個人在此,正該作個榜樣,化民成俗;怎倒說起這隨鄉入鄉的話來?這等看來,'聞名不如見面'這句話,古人真不我欺!據我那小東人說來,十三妹姑娘怎的個孝義,怎的個英雄,我那老東人以耳爲目,便輕信了這話;而今如此,據我尹其明看來,也只不過是個尋常女子。只是我尹其明是個傲骨,四海交遊,何嘗輕易下禮於人,今日倒累我揖了又揖,拜了又拜。小東人,你好沒胸襟,沒眼力,累我枉走這一趟!咦,我尹其明此番來得錯矣!"讀者,你看十三妹那等俠氣雄心、兼人好勝的一個人,如何肯認尋常女子這個名目?無如報仇這樁事,自己打算着要萬分縝密;不穿孝這樁事,自己也知是一時權宜,其實爲去報仇,所以纔不穿孝。兩樁事仍是一樁事,只因說不出口,轉覺對不住人。卻又一片深心,打了個呼牛亦可,呼馬亦可的主意,任是誰說甚麼,我只拿定主意,幹我的大事去。不想這位尹先生,是話不說,單單的輕描淡寫的給她加上了"尋常女子"這等四個大字,可斷忍耐不住了。只見她一手扶了桌子,把胸脯兒一挺,才待說話,不防這邊嘭的一聲,把桌子一拍,鄧九公先翻了說:"喂!尹先生你這人,好沒趣呀!拿了這張彈弓,我說留下,你又不留;你說要走,你又不走,倒象誰要拐你物似的。及至人家本主出來了,你交了你的彈弓就完了事了,又替你東人蔘的是甚麼靈。是我多了句嘴,讓你進來。人家謝客遞茶讓座,是人家孝家的禮數,你是懂的,就應該避出去;不出去,坐了也罷了;本家穿孝不穿孝,可與你甚麼相干?用你東瓜茄子陳穀子爛芝麻的鬧這些累贅呀!"那尹先生道:"我講的是禮,禮教天下。大概於禮不合,天下人都講得。難道我到了你們這不講禮的地方,也隨鄉入鄉,跟你們不講禮起來不成?"一句話惹得鄧九公索性站起來說:"咄!姓尹的,你莫要撒野呀!不是我作老的說你,你也是喫人的稀的,拿人的乾的,不過一個坐着的奴才罷咧!你可切莫拿出你那外府州縣衙門裏的吹六房、詐三班的款兒來。好便好!不然,叫你先喫我一頓精拳頭去。"那尹先生聽下,安然坐在這裏不動。只見他揚着個臉兒,望了鄧九公道:"我尹其明一介儒生,手無縛雞之力,也不敢妄稱作英雄豪傑,卻也頗頗見過幾個英雄豪傑。今日因這樁事,這句話,領你這頓拳頭,倒也見得過天下的英雄豪傑。說着,把脖頸兒一低,膀兒一鬆,說:"領教。"姑娘在旁一看,說:"這是塊魔,不可和他蠻作。"因攔鄧九公道:"師傅不必如此,他是客,你我是主,便打兩拳,也不值一笑。況他以禮而來,尤其不可使他藉口。他既滿口的講禮,你我便和他講禮。等他講不過禮去,再給他個厲害不遲。"鄧九公道:"姑娘,你不見是我讓他進來的嗎?他這裏叫我受着窄!"一面說着,一面依舊坐下,帽子也摘了,拿一隻大寬的袖子扇着,就氣得他喲噗哧噗哧的,直作了個手眼身法步,一絲不漏。姑娘勸住了鄧九公,也就歸座。先看了那先生一眼,只見他手捻着幾根小鬍子兒微微而笑。姑娘納着氣。從容問道:"尹先生,我先請教,你從那處見得我是個尋常女子?"那先生道:"尋常者,對英雄豪傑而言也。英雄豪傑,本是忠孝節義,母死不知成服,其爲孝也安在?這便叫做尋常女子。"姑娘聽了這話,口裏欲待不和他爭辯,怎奈心裏那點兼人好勝的性兒,不準不和他辯。便又問道:"我再請教這盡孝的上頭,父親母親,那一邊兒重?"尹先生沉吟一會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其重一也;這話卻又有兩講。"姑娘道:"怎的個兩講呢?"尹先生說:"你們女子,有同母親共得的事,同父親共不得;有和母親說得的話,和父親說不得;這叫作'父道尊,母道親'。看得親,自然看得重。據此一說,未免覺得母親重。"姑娘道:"那一說呢?"尹先生道:"一個人有生母,便許有繼母;有嫡母,便許有庶母;推而至於養母、慈母,事非常有。凡這生繼嫡庶,皆母也,所謂坤道也,地道也。講到父親,天道也,乾道也。乾道大生,坤道廣生。看得大,更該看得重。據此一說,自然應是父親更重。"姑娘道:"你原來也知道父親更重。我還要請教:這盡孝的事情上頭,爲親穿孝,爲親報仇,那一樁要緊?"尹先生連忙答道:"這何消問得,自然是報仇要緊。拿爲親穿孝論,假如遇着軍事,正在軍興旁午,也只得墨絰從戎,回籍成服。假如身在官場,有個丁憂在先,聞訃在後,也只得聞訃成服。便是爲人子女,不幸遇着大故,立刻穿上一身孝,難道釋服後便算完了事了不成?你只看那大舜的大孝,終身慕父母;以至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子回車。便不穿那身孝,他心裏又何嘗一時一刻忘了那個'孝'字;所以叫作喪服外除。外除者,明乎其終身未嘗內除也。這是樁終身無窮無盡有工夫作的事。至於爲親報仇,所謂'父仇不共戴天',豈容片刻隱忍?但得個機會,正用着那'守如處女,出如脫兔'的兩句話,要作得迅雷不及掩耳,其間不容髮;否則,機會一失,此生還怎生補行得來?豈不是終天大恨?何況這報仇正是盡孝,自然報仇更加要緊。"姑娘道:"原來你也知道報仇更加要緊。這等說起來,我還不至於落到個尋常女子。"尹先生道:"這話我就不解了,難道姑娘這等一個孝義女子,還有人和姑娘結仇不成?"這個當兒,姑娘一肚子的話,傾倒出來了;"尋常女子"四個字,是擺脫開了;理是抓住了。憑他絮絮的問,只鼓着個小腮幫子兒,一聲兒不響。問來問去,把個鄧九公問煩了,說道:"我真沒這麼大工夫和你說話;不說罷,我又憋的謊。人家這位姑娘,有殺父大仇,只因老母在堂,不曾報得。如今不幸她老太太去世了,故此她顧不得穿孝守靈,到了首七葬母之後,就要去報仇。這話你明白了?"尹先生道:"哦,原來如此!這段隱情,我尹其明那裏曉得?只是我還要請教,姑娘這等一身本領,這仇人是個何等樣人,姓甚名誰,有多大膽,敢來和姑娘作對?"鄧九公道:"這個我不知道。"尹先生道:"老翁,我方纔見你二位的稱呼,有個師生之誼,豈有不知之理?"鄧九公道:"我不能象你,相干的也問,不相干的也問;問得的也問,問不得的也問。人家報仇,與你何干?我沒問,我不知道。"尹先生道:"報仇的這樁事,是樁光明磊落,見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須這等狗盜雞鳴,遮遮掩掩。況且英雄作事,要取那人的性命,正要叫那人知些風聲;任他怎的個心機手段,我定要手到功成,這仇才報得痛快。這位鄧老翁大約是年紀來了,暮氣至矣,也未必領略到此。姑娘,你何不把這仇人的姓名說與尹其明聽聽,大家痛快痛快。"此時,姑娘假使依然給他個老不開口,那位尹先生,也就入不進話去了。無奈聽着他這幾句話來得高超,且暗暗有個菲薄自己的意思,又動了個不服氣,便冷笑了一聲道:"我的仇人,與你何干,要你痛快?我便說了他的姓名,你聽了也不過把舌頭伸上一伸,頸兒縮上一縮,知道他又有何用?"那尹先生搖着頭道:"姑娘,你也莫過於小看了我尹其明!找雖不會長槍大戟,不知走壁飛檐,也頗有些肝膽,或者聽了你那仇人名姓,不到得伸舌縮頸,轉給你出一臂之力,展半籌之謀,也不見得。"姑娘道:"惹厭。"那尹先生聽到'惹厭'兩個字,他便呵呵大笑說:"姑娘,你既苦苦不肯說,倒等我尹其明,索性惹你一場大厭,替你說出那仇人的姓名來,你可切莫着惱。"姑娘聽她說得這等離離奇奇,閃閃爍爍,倒疑忌起來道:"你說。"那尹先生壘兩個指頭說道:"你那仇人,正是現在經略七省,掛九頭鐵獅子印,禿頭無字大將軍紀獻唐!你道我說的錯也不錯?"他說完這句,定睛看着那十三妹姑娘,要看她怎生個動作。只見那十三妹聽了這話,腮頰邊起兩朵紅雲,眉宇間橫一團青氣,一步跨上炕去,拿起那把雁翎寶刀,拔將出來,翻身跳在當地,一聲斷喝道:"咄!你那人聽着,我看你也不是甚麼尹七明,尹八明,你定是紀獻唐那賊的私人!不曉得在那裏怎生賺得這張彈弓,喬裝打扮前來,探我的行藏,作個說客。你不曾生得眼睛,須是生着耳朵,也要打聽打聽你姑娘,可是怕你來探的,可是你說得動的。你快快說出實話,我還佛眼相看;若少遲延,哼哼!尹其明,只怕我這三間小小茅檐,你闖得進來,叫你飛不出去!"這正是:不曾項下解金鈴,早聽山頭吼猛虎。
那十三妹和那假尹先生、真安老爺怎的個開交?下回書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