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所謂的“三綱”是指人與人之間關係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爲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心解三綱《三字經》中的“三綱”和西漢大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三綱”同樣是說明君臣、父子、夫妻的關係,但是它們的內涵並不相同。董仲舒所提倡的“三綱”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對國家和社會的管理非常關鍵。《韓非子》:“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三綱”是指“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要求爲臣、爲子、爲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臣對君要忠,子對父要孝,妻對夫要節;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爲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三綱”是道德規範,是高度具體的、必須遵從的,即所謂“王道之三綱,可達於天”。“三綱”是“三才”在社會領域的反映。君爲臣綱效法天道,父爲子綱效法地道,夫爲妻綱效法人道。從“三綱”中還引申出“六紀”和針對婦女的“三從四德”,並要求絕對服從。這些今人看來有些可笑的要求,早已被歷史的車輪碾碎,沒有任何存在的根據。《三字經》中的“三綱”更側重強調君臣之間的法度,父子之間的親近以及夫妻之間的和順。
所謂的“法度”就是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孔子曾經對前來詢問治國之道的齊景公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說,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換言之就是要各盡其責。古代對君臣關係最基本的定義就是君仁臣忠。君主要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多施行仁政。臣子要忠於作爲國家化身的君主。“忠”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要指出君主的過錯。下面講一個出自《左傳》的“兩全其美”的故事:
晏嬰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他經常勸齊景公要愛民,但齊景公卻總是擾民。有一次,齊景公強令民工大興土木,鬧得齊國民不聊生,衆百姓苦不堪言。正巧晏嬰出使回國目睹了這一情景,他馬上進言齊景公不要造臺,齊景公總算同意了。晏嬰卻不急於回家,而是立即趕到工地,催促民工抓緊幹活,稍有懈怠,就以鞭子抽打。晏嬰罵累了、打累了,這纔回家。他剛離開工地,齊景公的傳令官就到了,下令停止施工,民工解散,可以回去和家人團聚了。民工一聽此令,齊聲歡呼,好像遇到大赦一般,高高興興地趕回家去了。晏嬰這樣做,是有意把“賢名”讓給君王,把“惡名”留給自己。孔子對此極爲欣賞,說他既糾正了君王的過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義。當今社會沒有了君主,當然也就不存在“君臣關係”了,其實我們不妨將“君”換成國家,把對君主的忠誠轉化爲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這也正是時代的要求。
歷來父親與子女的關係都很微妙。古時要求子女對父親絕對服從,現在兩者之間則有了更多的溫存。現在多數父親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在外奔波,因此沒有很多時間來照料孩子。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父親與子女之間的疏離。另一方面,對於孩子來說,父親的教育和表達關懷的方式,更偏向於理性,因此更具吸引力。這就需要父親更多的付出,放棄已形成的生活習慣,下班之後,不看電視,特地擠出一些時間和孩子接觸和交流。
提到夫妻關係,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舉案齊眉”的故事。東漢初年的隱士梁鴻,字伯鸞,博學多才,家裏雖窮,可是崇尚氣節。由於梁鴻的高尚品德,許多人想把女兒嫁給他,梁鴻謝絕他們的好意,就是不娶。與他同縣的一位孟氏有一個女兒,長得又黑又肥又醜,而且力氣極大。她說:“我要嫁像梁伯鸞一樣賢德的人。”梁鴻聽說後,就下聘禮,準備娶她。孟女高高興興地準備嫁妝。可是婚後一連七日,梁鴻一言不發。孟家女就來到梁鴻面前跪下,說:“我犯了什麼錯嗎?”梁鴻答道:“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並能與我一起隱居到深山老林中的人。而現在你卻穿着綺縞等名貴的絲織品縫製的衣服,塗脂抹粉、梳妝打扮,這哪裏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孟女聽了,對梁鴻說:“我這些日子的穿着打扮,只是想驗證一下,夫君你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賢士。妾早就準備好了勞作的服裝與用品。”說完,便將頭髮捲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織機,動手織布。梁鴻見狀,大喜,連忙走過去,對妻子說:“這纔是我梁鴻的妻子!”他爲妻子取名爲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閃耀。後來他們一道去了灞陵(今西安市東北)山中,過起了隱居生活。不久,梁鴻夫妻二人遷到了吳地(今江蘇境內)。梁鴻一家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給人舂米爲生。梁鴻每次歸家時,孟光備好食物,低頭不敢仰視,舉案齊眉,請梁鴻進食。皋伯通見此情形,大喫一驚,心想:一個僱工能讓他的妻子對他如此恭敬有加,那一定不凡。於是他立即把梁鴻全家遷入他的家宅中居住,並供給他們衣食。梁鴻因此有了機會著書立說。
其實,在這裏我們不能片面地把“三綱”等同於封建倫理道德加以摒棄。父子之間的親近、夫妻之間的和順是永恆的內容,並不會因爲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其價值。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註釋曰: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