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運:運轉,光陰循環,一年又一年。
窮:盡頭。
四季分別叫做春、夏、秋、冬。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沒有盡頭。
心解四季我國自古是農業大國,因此特別重視對氣候和天文的觀察。在我國文化裏面發展最早、最系統的就是天文學。我國的天文學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是傳統科技的一部分。我國人民很早就注意到了氣候的四種變化。到了周代,我國已經有了關於四季的明確劃分,除此之外還發現了季節與北斗七星運行的關係。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七星不停地轉動,就代表了一年四季不斷地推移交替,循環運轉,沒有窮盡。季節的劃分主要是爲了指導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就是我國先民智慧的集中體現。爲了便於記憶,人們還特意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謠,其中有一首是這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基於對大自然的認識,古人認爲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就是古人對這種認識的結晶,它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最早由莊子闡述的,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爲“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道家明確把自然作爲人的精神價值來源。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主張以無爲爲宗旨,返璞歸真,迴歸到無智無慾的“小國寡民”社會。人類行動的目的就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爲一”的精神境界。道教的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後世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嚮往和追求田園詩般的生活。這似乎也就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寄居”吧。
和道家相比,儒家“天人合一”觀念更富於現實性,更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矇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因此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矇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在禪宗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於世俗的觀念、慾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慾望都不是真實的,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後成佛的境界。因此,禪宗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達到覺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呢?從某種角度看,仍有些類似於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因此禪宗有這樣的語錄:“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