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標誌着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爲理論醫學新階段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同樣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爲“天人相應”學說。《黃帝內經》反覆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符,人蔘天地”,主張作爲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爲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着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中醫學從人與自然這一整體出發,把順應四時放在諸法之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在漫長的生活歲月中,人類已經形成了與四時氣候相應的生理節律,因此需要根據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而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規律,人體的“小宇宙”要順應自然這個“大宇宙”。《黃帝內經》強調:要“順四時而適寒暑”,“服天氣而通神明”。具體來說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種原則需要貫穿於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對於那些被名利所牽絆的人們來說,“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啻爲一劑清心的良藥,讓人們重新獲取身心的自由和解放。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註釋應:對應,相應。
“四方”分別叫做東、南、西、北。與這四方相對應的是中。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各個方位才能得以確定。
心解四方古時人們認爲“天圓地方”,在商代,先人就已經完成了對大地上四個方向的劃分,太陽的東昇西落就是天然的指示牌。在古漢語中,“東”字像太陽從樹林中慢慢升起;“西”字則像一隻在太陽落山後歸巢的鳥在樹上棲息。中國人還把四方同四季聯繫起來,把東方視爲春之地,把南方視爲夏之地,把西方視爲秋之地,把北方視爲冬之地。人們還確定了五嶽,而且封建帝王每年都會派遣官員去祭奠這些山脈,並認爲這是無上的榮光。
其實,東南西北都是人們臆設的方向座標,茫茫宇宙之中哪裏有方向呢?《莊子》一書中就提到“南方有窮而無窮”的辯題。東南西北的方位只是相對的概念,只要確定了“中”,這四個方向就可以確定了。在上古時代,幾乎世界各地的人都認爲自己生活在地球的中心,我國也不例外。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先民就自稱自己居住在“中央之國”,並相應地稱生活四周的人們爲“夷”、“蠻”等(夷、蠻起初並沒有歧視的意味)。現在一直在使用的“中國”其實就是“中央之國”的簡稱,而並非單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中”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中指的是整體的平衡點,一根粗細不一的棍子,其平衡點絕對在靠近粗的一頭,這一點就是中。“中”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根本定律,也可以將其稱之爲“中庸定律”,指的是任何事物都有關於“中”的規定性,其最根本的是要能夠將任何事物作爲一個確定的對象轉換爲一個關於“時”(時間)的過程,從其過程特徵中去找到“中”。簡單地說,任一過程都有“始”和“終”兩端,而兩端之間的部分就是“中”。我國先賢關於“中庸”的主張會在後面詳細講解。
“中”的觀念也深深地影響着人們的生活。北京城市建築的“中軸線”就是最恰當不過的例子。北京中軸線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爲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很多建築都在對稱軸上,稱爲中軸線。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約7.8公里。從南往北依次爲: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紫禁城、神武門、景山、地安門、後門橋、鼓樓和鐘樓。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東西對稱分佈着天壇、先農壇,東便門、西便門,崇文門、宣武門,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而且是按照“左祖右社”、“前朝後市”佈局的。這是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最傑出的城市設計範例之一。我國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讚美道: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爲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申、一貫到底的規模”。建立中軸線,目的是爲強調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這些建築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徵,又是中國文明的象徵。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中軸線上又陸續擴建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今天,北京奧運會的比賽主場館鳥巢和水立方也建築在這條北京最具文化特色的中軸線向北延長段上,不能不說是“北京人文奧運”的集中體現,是古都文脈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