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註釋哀:悲哀。
懼:恐懼、害怕。
惡:憎惡。
欲:慾望。
具:具有、具備。
人有七種情感:高興、憤怒、悲哀、恐懼、喜好、討厭、慾望。
心解七情“七情”的說法最早見於儒家典籍《禮記·禮運》:“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佛教中也有“七情”的說法,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七情”在我國傳統醫學理論稍有變化,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中醫認爲,這七種情感應該掌握適當。如果掌握不當,例如大喜大悲、過分驚恐等等,就會使陰陽失調、氣血不周,從而這種精神上的錯亂會演變到身體上,從而引發各種病症。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生活在世上,人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產生喜怒哀樂等多種情感。“彼作家者,感乎外物,動之於心,春草生而心悅,夏鳥鳴而情怡。颯然風至,草木變衰,悲從中來。若夫隆冬時節,天降大雪,素裹千山,觀之興起,於是文人飲酒於秀閣之中,唱和於玉樹之下。所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是也。至於世道興微,波及文客,則更不待言。是以屈原之作《離騷》,魏武之作《嵩裏行》,杜甫之作‘三吏三別’,皆時事使然也。目之所視,身之所遇,有所感而發之筆端,遂成佳作。”正是因爲這一點,古時的經典創作才能跨越時間的障礙,依然在在現代人心中引起激烈的共鳴。然而當理智和情感出現衝突時,人們往往無所適從。儒家肯定人們會有正常的感情的同時主張用理智來約束情感,正如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說的“情感敦厚深醇,有發抒,有節蓄,喜怒哀樂不失中”。顏回去世,孔子雖然非常難過,但堅決不讓其他弟子厚葬顏回。因顏回生前無官職,按禮儀不能用車下葬。孔子嚴格按禮來辦事,甚至說即使是自己兒子也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