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菽:油料作物,豆類的總稱。
黍稷:糧食作物,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一般將黍、稷統稱爲稷,分別來說,煮熟後有黏性的叫做黍,沒有黏性的叫做稷。
豕:豬。
稻子、小麥、小米、豆類、玉米和高粱,這“六穀”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物。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六畜”經過人們的馴化後,也成爲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心解六穀六畜六穀是中國古代的六種主要穀物,最早見於《周禮》。《呂氏春秋·審時篇》記載了禾、黍、稻、麻、菽、麥六種穀物。很明顯,稻、黍、稷、麥、菽、麻就是當時的主要作物。所謂五穀之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了五行思想的影響。但隨着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六穀這個概念在不斷演變着,最後只是糧食作物的總稱,或者泛指糧食作物罷了。大約六七千年前,我國先民已經成功馴養了馬、牛、羊、雞、狗、豬,後人稱爲“六畜”。對動物的成功馴養,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
我國的傳統農業歷史悠久,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炎帝號稱“神農氏”。據說神農氏之前,人們喫的是爬蟲走獸、果菜螺蚌,後來人口逐漸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開闢新的食物來源。神農氏爲此嚐遍百草,歷盡艱辛,多次中毒,又找出解毒辦法,終於選擇出可供人們食用的穀物。接着又觀察天時地利,創制斧斤耒耜,教導人們種植穀物。於是農業出現了。
根據新近的考古發現,早在七八千年之前,我國先民就已分別在黃河和長江下游的一些地區種植粟、稷和水稻了。大約在西周以前,中原地區的農業種植主要以粟黍爲主。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已有稻、麥、粟、稷等農作物的名稱以及與田、圃、囿、畎等有關土地利用的文字。春秋到漢代時,中原農業作物已有“五穀”、“九穀”之說。因此,中原人又被稱爲“糧食之民”。同時農業生產技術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提高。不過,糧食生產不是唯一的。當時還飼養“六畜”,種桑養蠶,種植蔬菜、油料,樵採捕撈,進行農副產品加工等。有人統計,起源於我國的栽培植物主要有:穀類作物的粟、稷、水稻、蕎麥;豆類的大豆、毛黃豆;蔬菜中的白菜、蘿蔔以及果樹中的桃、李、杏、梨、柑桔等。作爲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我們祖先從野生植物中馴化培育了大量的栽培植物,並進一步把它們傳播到世界各地,爲豐富世界人類的物質生活,作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
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土地,是增加農業生產的主要途徑。人類多年的農業生產實踐,就是沿着擴大耕地和開展集約經營這一道路前進的。我國是歷史上有着較高土地利用率的國家之一。據公元前3世紀成書的《周禮》記載,我國古代在經過不定期撩荒和定期輪荒之後,隨着人口的增加,很早就使用了連作的土地利用方式。宋代以後,就已經很少有閒田曠土,地少人多的矛盾已較突出。因而向水奪田,與山爭地的修造圍田和梯田的活動,在有條件的地方也逐步開展起來。爲了增加生產,另一個更爲有效的措施,就是通過推行多熟種植來提高複種指數,而這一措施,愈到後來愈起着重要的作用。隨着冬麥的推廣,最晚在漢代的北方一些地區已出現了兩年三熟制。到了宋代,在江南地區稻麥兩熟和雙季稻也開始推廣。明代之後五嶺以南地區一年三熟制也多了起來。進入清代,隨着人口的急增,間、混、套複種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普及,從而使緊張的糧食供應得以有所緩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美國育種學家布勞格曾具體提出:中國人民創造了世界已知的最驚人的變革之一是“遍及全國的兩熟和三熟栽培,它在發展中國家中也居於領先地位”。
最爲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在世界農業發展較早的國家中我國是少數幾個沒有出現地力衰竭的國家之一。把用地和養地結合起來,使地力經常保持新壯,是我國傳統農業的一個突出特點。根據相關專家的研究成果,在我國靠施用肥料來維持並增進地力,可能始自商代,但那時可能只是個別現象。到了戰國以後才較爲普遍,形成“多糞肥田,是農夫衆庶之事”(《荀子·富國篇》)的觀念。這種觀念和西方農業只關心“從土壤中獲得最大量的糧食和肉類,以滿足其需要,而儘可能不歸還從土壤取出的決定其產量的物質”的掠奪式開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對現代人也有很大的啓示作用。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