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何謂“義”呢?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通過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比方來告訴我們義比生命更珍貴的道理。司馬遷、蘇武、文天祥、譚嗣同、林覺民、朱自清等等都踐行着捨生取義的人生原則。古人還用義和利的比較來說明義的重要性。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時候,利和義,哪一個更重要,是難以抉擇的,而能做出艱難選擇的人,就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
“禮”是一種社會規範,在前面已經專門談過。
何謂“智”呢?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並認爲“智”就是判斷是非善惡的本能,根據不同的對象予以不同的態度。孔子說:“好學近乎知”(知和智是通假字),認爲“智”就是明智。董仲舒在《必仁且智》中說:“何謂智?先言後當。”
何謂“信”呢?董仲舒在《賢良對策》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在儒家思想中,“誠信”被視爲貫穿天地萬物的基本原則,是天地之道,爲人之本。孔子說:民無信不立。孟子認爲:“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墨子也給後世留下了“言不信者,行不果”的名言。在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賣酒的老翁,在一條小街上賣了數十年的酒,由於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生意非常紅火。一天,老翁出門辦事,讓兒媳照管店鋪。還沒到中午,一罈酒就快賣完了,兒媳一想,何不在酒中摻一些水,不是就可以多賣點錢了嗎?於是,她趁人不注意,便往罈子里加了一些水,一罈加水的酒仍然不到晚上就賣完了,並且還多賣得一些錢。老翁回來後得知此事,氣得直拍胸脯。兒媳不解,老翁告訴她,一個生意人最重要的是講究誠信,用幾十年時間建立起來的信譽毀於一旦。可見,我國先民數千年來一直履行着“信”的原則。莎士比亞說: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我們不能把誠信掛在嘴邊,而是要把誠信落在實處。而莎翁口中的“實處”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的點滴和細節。
不同的人對“五常”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商人眼中,大忠大愛是爲仁;大孝大勇是爲義;修齊治平是爲禮;大恩大恕是爲智;公平合理是爲信。在有志者眼中,天下一統爲仁;民族興亡爲義;自強不息爲禮;福虧自贏爲智;以義取利爲信。在革命者眼中,世界大同爲仁;祖國山河爲義;家國天下爲禮;剛柔相濟爲智;一諾千金爲信。經過幾千年的深厚積澱,“五常”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同時時代也賦予它不同的內涵,愈加煥發理性的光芒。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註釋梁:糧食作物,粟的優良品種的總稱,古代又稱爲“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