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代表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指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金、木、水、火、土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具體見下圖。
《三字經》中說五行“本乎數”是爲什麼呢?古人將一至十這十個數分成兩組與五行相配。一至五就是上面表格中的“五數”,即“五行生數”;六至十爲“五行成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等。寧波有一座舉世聞名的藏書樓——天一閣的名稱就來源於此。
五行的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就將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中。我國中醫以五行相生相剋的辯證關係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強調盡力適應自然規律來養生,努力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和成果。除了醫學,這種思想在文學、易學等多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重要的是,五行不僅是自然哲學,還是一種政治學說。“五德”就是五行之說運用於政治領域的集中體現。五德,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春秋時代的鄒衍將天下分爲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的原理來解釋歷史上的朝代的興替,同時爲新興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依據,開將五行納入政治領域之先河。按鄒衍的理論,黃帝時代爲土德,夏爲木德,商爲金德,周爲火德,秦爲水德。五德相剋,改朝換代。後世歷代帝王稱帝,皆沿用五德之說。例如,秦代自稱是應水運,因此崇尚黑色,以六爲量度的規格。漢朝取代秦朝,就是應土運,崇尚黃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漢朝的年號都是以五年爲週期更換的。
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人用來解釋世界本質的方法,我們應該學習其科學和合理的部分,不可一味地將其看作是封建迷信而全盤否定。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註釋五常:五種基本德性。
紊:紛亂、雜亂。
五常分別是:仁、義、禮、智、信,這是我們爲人處世的常識,不允許紊亂。
心解五常“仁、義、禮、智、信”爲儒家“五常”。《白虎通》對“五常“的具體解釋是:仁是仁愛;義是得體;禮是合乎規範;智是明辨是非;信是專一守信。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加入“智”,董仲舒擴充爲“仁、義、禮、智、信”,後來的儒學者認爲這五種德性是需要人們永遠堅持的,因此稱之爲“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爲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何謂“仁”呢?“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孔子首先把仁作爲儒家最高道德規範,提出以仁爲核心的一套學說。孔子曾經說過:“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爲大;義者宜也,尊賢爲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這句話的大意是仁以愛人爲核心,義以尊賢爲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爲仁。《論語·學而第一》:巧言令色,鮮矣仁。這是從反面的角度告訴人們善於花言巧語、阿諛諂媚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孟子在孔子仁說的基礎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說,要求把仁的學說落實到具體的政治實踐中,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對霸道政治,從而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