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爲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爲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爲,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爲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道德規範。爲了說明這些道德規範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主張。他認爲道德品質是人性中固有的東西:“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肯定人性善的一面,並認爲循此一途,發而外用,普通人也能成聖成賢,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皆可成堯舜”。在此基礎上,孟子提出了自己的道德教育學說。在孟子看來,道德教育對個人而言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是使人能夠保存天賦的善性或者使失掉的善性得到復歸;二是能夠擴充或發展先天具有的善端;三是可以幫助人們知性知天。此外,重視道德意志的鍛鍊也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鮮明特點。孟子認爲,一個人要成就大器,必須經過嚴格的鍛鍊,即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和《論語》一樣,均爲以記言爲主的語錄體散文,但與《論語》簡約、含蓄的語言風格不同,《孟子》多善鴻篇大論,氣勢磅礴,發言凌厲雄辯,思維機智縝密,無論文采和思想,都對後世產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註釋中庸:書名,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後來抽出來與《論語》等合稱爲“四書”。
子思:孔子的孫子,據說孟子是他的弟子。
中:中正、中和、不偏不倚。
庸:經常、常道,永不變化的意思。這裏是說中庸是儒家的道德修養和處世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子思作了《中庸》一書,處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是永恆的德行。
心解《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全篇約三千五百字,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爲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之手,《史記·孔子世家》有“子思作《中庸》”的記載。到了南宋,朱熹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根據學者的考證,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
子思,名孔伋,子思是他的字,是孔子的嫡孫,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於孔子的弟子曾子,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子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爲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爲“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又被追封爲“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爲“述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