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鄭玄的《中庸》注本這樣解釋“中庸”:“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爲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中庸之道的主要內容並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而是不虧不盈,不急不緩,不驕不餒,不過不及的追求,只有找到了人生大智慧與爲人做事較爲完美的平衡點,纔會達到可進可退、伸縮自如的人生境地。中庸之道的主旨就在於修養人性,從而具備理想的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五達道、三達德、九經等。
五達道主要是運用中庸之道調節五種人際關係。這五種基本人際關係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這五種人際關係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際關係。
人們調節人際關係就需要具備三達德。三達德,就是智、仁、勇這三種天下通行的品德。
九經就是中庸之道用來治理天下國家以達到太平和合的九項具體工作。這九項工作是: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衆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夠達到美好的人格;尊重賢人,就不至於迷惑;愛護親族,叔伯兄弟之間就不會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於糊塗;體恤羣臣,士就會盡力予以報答;愛護老百姓,老百姓就會受到勉勵;勸勉各種工匠,財貨就能充足;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四方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就會敬服。要做好這九項工作,就必須用至誠、至仁、至善的愛心去充分體現中庸的美好人格。
中庸之道還要求自我修養要遵循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儘性者三條原則。
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或稱至德。子思說:“誠者,天下之道也”,“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這講述的是以誠爲本的重要性,由秉性真誠而明悟了天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天理而內心真誠,這叫做教化。真誠就會明白天理,明白天理就會真誠。
中庸思想在西方的共鳴者就是希臘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他認爲世界上最美的德行是mesotes,中文的翻譯就是“中庸”。他說:“在情感和行爲中的過度與不及都是要遭受失敗的,而中道則受到稱讚,獲得成功。被稱讚和成功都屬於德性。所以德性乃是一種中道,因爲它旨在達到中間。行惡是多方的,相反,行善則只是單向的,這就是作惡日益,爲善困難的原因:因爲射不中目標很容易,而擊中目標則很難。由於這個道理,過度和不及屬於惡,中道屬於善。”
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使中華民族形成了一種穩健端實、不卑不亢的民族性格,對我們幾千年的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