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易經》,又叫《周易》。實際上,《易經》有三種,分別是夏代的《連山易》、商代的《歸藏易》和周代的《周易》,但是前兩部已經失傳了,因此現在來說《易經》就是《周易》。歷史傳說中,有伏羲畫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即“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易經》又被稱爲《周易》)、孔子修《易》、連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傳《易》等說法。綜合來說,《易經》是遠古衆多聖人根據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發展變化規律經過很長的年代創作並不斷修改而成的。
《易經》全書共二萬四千多字,分爲經部和傳部,經部的原名就是《周易》,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號與卦爻辭。所謂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兩兩相重而得,“八卦”則是由“陰”、“陽”二爻三疊而成。《易經》的“陰”、“陽”,分別呈中斷的與相連的線條形狀,即“––”與“—”。古人用陰陽範疇來表現寒暑、日月、男女、晝夜、奇偶等衆多概念,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在“陰”與“陽”的基礎上,聖人將其符號三疊而成八種不同形狀,分別命名爲不同的卦名並擬取相應的象徵,稱爲“八卦”。傳部實際上是闡釋《易經》經文的專著,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計七種十篇,漢人稱之爲“十翼”,後世統稱《易傳》。其中,《彖傳》分別解釋六十四卦卦名、卦辭和一卦大旨。《象傳》闡釋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解釋卦象的部分稱爲《大象傳》,解釋爻象的部分稱爲《小象傳》。《文言》共兩節,分別解說乾、坤兩卦的意旨,因此也稱《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傳》和《象傳》的基礎上作出進一步闡發與拓展。《繫辭傳》主要申說經文要領,貫徹卦爻辭的基本義理。文中對《周易》經文作了全面的辨析與闡發,一者抒發《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讀《易》之要例。《說卦傳》是闡述八卦取象大例的專論,也是探討《易》象產生於推展的重要依據。《序卦傳》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綱要,揭示各卦之間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經《乾》至《離》共三十卦,主說天道;後半段自《鹹》至《未濟》三十四卦,主說人倫。《雜卦傳》猶言“雜糅衆卦,錯綜其義”。將六十四卦重新編爲三十二對“錯綜卦”,旨在闡發事物的發展在正反相對因素中體現出的變化規律。
《易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易經》是儒家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的重要來源,被儒家尊爲“羣經之首”。《易經》的陰陽學說是中醫陰陽學說的基礎。《易經》的實時定位思想、與時偕行等思想對中醫有着至爲重要的影響,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療原則就源於此。同時,《易經》對子午流注、八綱辯證、風寒暑溼燥火六邪等學說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易經》也對軍事理論有直接影響。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吳起、諸葛亮等,都根據《易經》原理排兵佈陣。《易經》對武術發展同樣有很大啓發。《易經》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辭,說“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對習武健身、防身觀念的形成有直接影響。八卦掌、太極拳等,都來自《易經》理論。《易經》對建築學的影響主要和“風水”學說緊密相關,古代的城建佈局、建築設計等都要以《易經》理論爲指導。圍棋也是根據《易經》原理演變而成的,被認爲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遊戲之一。簡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
可以說,《易經》是世界上傳承非常完整、綿延不絕、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作爲後人,我們要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去學習和應用它。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註釋典:《尚書》文體之一,是關於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
謨:《尚書》文體之一,是關於君臣謀略的記載。
訓:《尚書》文體之一,是關於賢臣訓導君王的言行的記載。
誥:《尚書》文體之一,是關於君王政令的記載。
誓:《尚書》文體之一,是關於君主訓誡士衆誓詞的記載。